一本名为《糖果》的新鲜Mook出炉,把春树、塞宁、姚非拉等人一网打尽。究竟这本泛着青春味道的杂志有什么特别之处,且听总策划艾成歌娓娓道来。
请简单的介绍一下《糖果》和对Mook的词语解释。
《糖果》杂志是一本有着大志向的小杂志,而“糖果”则是我们想要经营的一个青少年文化品牌。Mook即是Magazine+book“杂志书”,这是一种新兴的自由读物形式,虽然不成熟但一定是未来阅读的一种趋势。
从小说家、专栏作者到杂志创办人,怎么想到要办杂志呢?
我觉得我天生是一个与“创造”有关的人,把人生变成一个“创造”的时间线,“自己办杂志”无非是这个时间线里的一个本能反应。从我五年前做杂志编辑开始,这个想法到现在必然开花结果。
请对你们的创作团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吧。
一开始都是在网络上认识的朋友,渐渐地我们开始用很多的精力来共同完成一个巨大的梦想。我们都是生活家、潮流达人、文化捕手、光影爱好者、瞬间收藏家……信仰爱与梦想,信仰从开始就相信的纯洁与简单。现阶段,我们把“糖果”当成一共同的作品来一起集体创作。
约稿的年轻作家都有什么写作的怪癖?比如约稿时候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之类的?
其实了解的不多,不是很喜欢去打听别人,但是听说过诸如有人必须蹲在板凳上才能写出来,有人必须光着身子才能写出来种种,我本人的怪癖就是非得纠结一夜,在天快亮的时候才能写出来。
我们如何从大批的《花溪》《新蕾》中一下子选中《糖果》并购买它?你们超越他们的地方是?
《糖果》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新。它既新潮又有些怀旧,既文艺又时尚前卫。它有名人专栏,有小说连载,穿插大量图片,还有碟评、影评的板块。文艺这个东西,“通感”很重要,通感决定这读者们是否会去购买一本从未买过的杂志。糖果目前的优势在于它超脱了传统杂志的概念,它是一个有性格有观点的“人”,是一个有很多瑕疵有很多问题的“偶像”,它与读者一同成长。
介绍一期最好玩的专题吧。
最近策划的一个主题叫“after 1990”,这是献给最早一批成年的“90后”的专题,专题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从1990来历史上、身边各界(主要是跟他们有关的)的历程,让他们知道他们7岁时世界都发生了什么,10岁又发生了什么;第二部分用日记体的形式请一些同龄人来回忆这一路走来,他们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用照片的形式反映当下,记录他们的面孔;第四部分则是像童年一样对未来做无责任的猜想。
《糖果》能否保持甜而不腻的清凉感?你知道很多人称《花溪》为中学生读物。
《糖果》不一定是甜的,“百种包装,千般滋味”。我们的读者应该是“所有未成年的成年人以及成年的未成年人”。
觉得他们对于你个人崇拜的成分大吗?
多少会有一点,但绝对不是《糖果》“成功”的原因。我个人从不反对偶像崇拜,只是觉得目前国内的粉丝们都太盲目。更人担忧的部分是,世界观扭曲的“偶像”只会教化出世界观扭曲的粉丝,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更容易被影响,甚至波及这一辈子。
觉得人生梦想和你双鱼白羊的星座特质有关?
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所以也相信星座,双鱼浪漫爱幻想,白羊执行力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敢做梦,然后梦还基本上都能得已实现的原因吧。
《糖果》杂志目前在全国各大报亭热销中,定价8.00元一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