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方应元好莱坞早期歌舞片 |
分类: 音乐剧研究 |
好莱坞早期歌舞片
(一)
巴斯比·伯克利
Busby Berkeley
生卒
1895年11月29日出生在洛山矶 Los Angeles, California。
1976年3月14日在棕榈泉去世Palm Springs, California。
成就
1936—1938年三次获得奥斯卡Best Dance
Direction提名。他几乎没得过什么奖,但是他的歌舞片导演手法成为歌舞片的标准模式之一,直到今天,美国歌舞片里仍然可以看到伯克利的影响。
生平
l
早期经历:母亲是演员,三岁家庭迁到纽约,五岁起登台演出,后进军事学院学习,并曾在一家皮鞋公司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野战炮兵中尉,退伍后在百老汇演出过许多角色,并担任导演。
l
20年代末—1932:他是百老汇第一流舞蹈导演之一。他导演过二十一个歌舞剧,包括《亚瑟王宫殿里的一个康涅格美国佬》、《虹》等。
l
1930-1932:初入好莱坞,1930年制片家Samuel
Goldwyn请他好莱坞设计几部歌舞片,这时候发展出了一些具有他后来歌舞片风格的编排手法,例如被称为parade
of
faces的手法,就是让歌舞女郎的一个个笑脸在摄影机镜头前滑过。他还在玛丽·譬克馥Mary
Pickford主演的惟一的一部歌舞片《琦琦》Kiki (1931)
的舞蹈场面。
l
1933年—40年代末,1933年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thers制片部的经理、著名制片人扎纳克Darryl F.
Zanuck请伯克利到公司后,才开始了伯克利的电影导演事业。他拍摄了最重要的几部作品:《第42街》42nd
Street (1933)、《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系列(共4部)、《华清春暖》
Footlight Parade1933、《美女》Dames
1934;1938年歌舞片市场滑坡,其实已经宣告了伯克利时代的结束。1939年他加入米高梅MGM公司,之后他陆续为米高梅、华纳、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雷电华4家公司拍摄歌舞片,他指导过很多歌舞明星,例如
Judy Garland、Gene Kelly、Mickey
Rooney等等。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共导演和担任舞蹈设计50多部电影,伯克利在导演方面较少成功之作,但他为别人导演的歌舞片做舞蹈设计choreographer却成就了很多经典电影,比如《出水芙蓉》Million
Dollar Mermaid
(1952),他对这些影片的贡献有的超出了导演。成为早期歌舞电影的重要奠基人。
l
50-60年代,五十年代中期,他仍然以舞蹈设计为主,但作品不多,甚至差点回到百老汇做舞台剧;60年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歌舞片过时,他宣告退休。
特点与意义
l
豪华:影像奇观化,成本高昂是伯克利歌舞片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影片在美工布景道具、服装化妆、摄影灯光、演员使用等方面都极为考究和奢侈。巴斯比·伯克利开创了歌舞片中的“鸿篇巨制”,他每次都聘用许多美貌并且身材一样的舞蹈女郎,列队成行,翩翩起舞。这种场面设计甚至被评为是“用女人的肉体组成的成花筒”kaleidoscopic
on-screen performances。
l
几何构成:他的电影构图非常具有几何感,人事物或场面调度的重複性(repetition),即外表相似的舞者服装道具与平均重复做三次左右才换新的幻化样式,副层次感的蛋糕式舞台、旋绕缎带式舞台,顺时针或逆时针、离心或向心的舞者位移,图案翻出。群体性的变幻莫测的歌舞表演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高超的舞技,也不是奥妙的乐曲本身,它们最迷人的元素其实是来自於某种与早期的魅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s)很相近的东西,符合人类最原始的审美规律。
l
摄影:他调度摄影棚的技术设备,结合自己的创新设计,利用镜面反射、灯光效果、特殊机位来拍摄构图新颖的歌舞片,例如在摄影棚顶部安装单轨移动拍摄场景,被称为“伯克利的顶拍”。他甚至从地板钻洞或挖开摄影棚顶,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完美的映像角色。
l
电影化:伯克利最重要的发明是把镜头从台前的静止状态中解放了出来。以后,流动和富于生命力的镜头变成了歌舞片中的标准,而且可能是
30年代歌舞片中唯一最重要的电影在形式上的发展。它给予了歌舞片一种舞台无法做到的电影化的特点。观众在大银幕上领略了百老汇风格的舞蹈场面的豪华壮观,并且比现场观看还要美,这改变了歌舞娱乐的消费方式。
l
幕后歌舞片the backstage
drama:伯克利的电影故事通常以“舞台背后”的故事为内容,被称为“幕后歌舞片”。伯克利之后人们又找到的一种渗入日常生活之中的歌舞片表现形式。
l
梦幻感:歌舞片几乎可以说是各种类型电影中最精美、最富“艺术气息”和最具梦幻性的产品。歌舞片许诺给观众最大的神话并不是它美丽的包装。在最典型的好莱坞歌舞片——幕后歌舞片中,人们很容易找到歌舞片的真蒂——乌托帮。这类歌舞片中很少有坏人,它的戏剧冲突往往来自主人公们与他们所排练一场演出时所遇到的困难之间的矛盾。它也常常是一个人们最向往的集体的世界,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团结一心,为一次演出,一个节目的成功努力奋斗……大多数的歌舞片总是以轻歌漫妙的音乐,自由欢快的舞步,熠熠闪光的明星,走向成功和爱情结局和令人陶醉的舞台或场景设计,创造出一个美伦美焕的理想世界。它离开人们生活的现实之遥远,足以使观众忘记周围的一切!就好莱坞歌舞片来说,人们习惯与把好莱坞称为制造电影梦幻的工厂,而歌舞片可以说就是这一梦幻工厂制造出的最典型的梦。
l
其它评价:有人批评他的电影太男性化,因为伯克利电影大量地展示女性性感的身体,也就是将女性完全作为男性观众窥视的对象;伯克利电影繁盛时期,正值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他的电影中表现的整齐划一的舞蹈象征了集体主义,是对罗斯福新政Roosevelt's
New Deal的拥护。
佳片赏析:
《第42街》42nd Street (1933)
l
此片成为美国好莱坞歌舞片中最具持久影响力的一部力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后来许许多多的伯克利风格的歌舞片比它更为豪华和艳丽,但没有一部像它那样富于生活情趣。
l
影片导演是贝根Lloyd
Bacon,他一生导演过128电影,是好莱坞早期的元老,但他的声望却不如伯克利。这部著名的影片的主要贡献者无疑是伯克利,他在各个场景中不同寻常的舞蹈编排、导演和摄影是影片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l
伯克利为《第42街》设计的演出总谱是在任何一个舞台上无法表现的风格:精心设计的布景,能够升降的表演区,一大群舞蹈女郎们的舞蹈表演不断准确地进入一个个令人惊奇的图案。其场面之壮观、华丽也为当时的电影所罕见。巨大的银幕上时而是一溜排开的钢琴和身穿白纱衣裙的钢琴姑娘组成的大型演奏场面,时而是一群年轻的姑娘依次站列在旋转的托架上徐徐升起……而伯克利不仅是编舞和舞美大师,一架运动的摄影机成了他创造自己歌舞电影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从各种特定的角度进行拍摄--包括著名的顶部摄影--所有这些变成了后来巴斯比·伯克利为华纳公司编排的一系列舞蹈片中标准元素。
《1933年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3
《1935年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5
l
淘金女郎系列是伯克利获得赞誉最多的电影,分别在1933、1935、1937、1939年拍了4部。有的场面要同时调用数百名演员舞蹈。
l
一开场的镜头中,大萧条时代的舞蹈女郎们就穿着巨大的做成金币模样的道具服装边舞边唱着那首著名的“我们在金钱中”,其实,这是一群刚刚失业,正在寻找工作的姑娘。
《华清春暖》 Footlight Parade1933
l
灯光在水上、水下间切换让水中芭蕾的女体与水花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画面,类似的场面在50年代伯克利参与编排的《出水芙蓉》Million
Dollar Mermaid中仍然可以看到。
l
最后一段舞Shanghai
Lil,在返航以前男舞者扮演的美国海军踢正步、操枪、变换队形,并翻出一面美国国旗与罗斯福总统画像,接着就看见上海莉儿小姐Ruby
Keeler乔装成海军要与男主角James Cagney一同往美国远走高飞,James
Cagney翻动手中的魔术纸卡便有轮船启航的动画,象征着在罗斯福引航的这艘美国国家船舰上,男人与女人,爱情与政治,欢乐与义务都能够并存并行,表达了对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的乐观态度。
伯克利之后
当华纳公司沉浸在伯克利歌舞升平的大型演出之中时,短短几年内,跳舞女郎们组织化的、冷冷敲打的舞步,使观众就失去了新奇感。观众开始意识到歌舞表演其实并不需要一大群跳舞女郎如此铺张地表演,更重要的是,观众开始关注更加个性化的、需要发自内在激情的歌舞片。这个时候同样来自百老汇舞台的两个人成为观众的新宠,他们创造了新的模式,歌舞片的下一个里程碑到来了,他们是……(下一讲待续)
深度阅读
《音乐剧的文硕视野》、
《美国音乐剧对欧洲说NO》(合著)
《中国音乐剧史》(上)(中)(下),
将全面展示文硕音乐剧理论与思想体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