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行万里——堂主见闻 | 
星期六决定杀向中关村,去买一个投影仪和一个数码单反相机,整个的购买过程涉及到2万多元,应该也不算少,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购买心理和决策过程呢?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决定因素呢?
我在分析别人的时候,也试图研究一下自己,看看客户就近究竟是一个什么购买心理,毕竟房屋的差异化除了地段远远小于电子产品,房屋的购买应该也有相同之处吧!
在去之前,我上网收集了一下信息,也看了两本杂志,得出如下结论:
l 
l 
l 
中午,我拉着一个朋友到了中关村,朋友号称电子很明白;我们看见中关村e世界刚刚开业,我们决定进去看看,一进门发现冷冷清清,我们失去了上二楼的勇气,于是决定前往鼎好二楼的恒昌电子广场,我最近2年的电器都是从那买的,他们的销售老忽悠我,可是我还是愿意去,第一:他们的利润多不到哪,我不信对于我这种老客户他们还好意思骗来骗去;第二:他们的卖场大,可以舒服的坐着谈判;第三:他们家的产品种类齐全,一次可以完成我的所有购买,不用走来走去。第四:产品售后有保证。我来到二楼,我的老销售代表很客气的把我迎进了休息区,自费给我们买了瓶绿茶,然后就进入了我们产品的选择过程。
首先是投影仪,一个专员在我面前摆了五种投影仪,明基、奥图码、日立、夏普、东芝但是没有我想要的那种,我看来看去,觉得明基的最好,日立其次,其余的都差不多,我的评价标准很简单,看我带去的图片,那个投影更接近电脑,可是在最后决策的时候,我犹豫了,明基的色彩最好可是价格在13800,灯泡寿命只有2800小时;日立价格在11000,色彩第二,灯泡2000小时;奥图码色彩一般,价格12400,但是灯泡寿命5000小时。一般一个灯泡至少要2000元钱;
最后我购买了奥图码,原因是:价格没有超过心理极限13000;寿命直接降低了使用成本;色彩尽管差一点,但不是特别明显,也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我开始想的东芝,因为一款比它贵的型号表现不好,进而被淘汰出局。这个产品的购买就像我以前购买笔记本、手机一样,不知道什么技术,在购买现场因为销售代表的引导,而将自己开始的选择抛到了九霄云外。
其次是相机,我买了索尼;这跟我去之前的结论是一样的,因为他在10000元以内配置最全,镜头质量最高。价位、防抖技术的使用、手感好称为我购买它的理由。但是在配件的购买上,我又按照销售代表的建议买了一堆,我敢保证很多东西,在下次换相机的时候,我也不会用。超过预算600元,也就是花了10600元。
这次购买我不知道自己是理性或者感性,但是我的心理是大多数购买者的过程,买房同样如此。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