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倪方六冰瓶腋温火候温度计 |
上一篇:敦煌遗书流散痛史,谁看了都难过
下一篇: 盗墓史上令人吃惊的奸尸现象……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冰瓶,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
——《吕氏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低于零下,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可谓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韦《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中有这样的说法:“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句话的大概意
思是,看到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这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冰—水”的形态变化,来推测温度下降和升高的技术。
类似的说法,在汉刘安《淮南子·说山》中也有记载:“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因为如此,“冰瓶”这种原始温度计未被现代学术界重视和认同,被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器皿。
度计也是一种细长的瓶子,可以想象先秦时的冰瓶并非普通之物。如果进一步联系《淮南子·说山》中的上一句话
——“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更可以侧证冰瓶是一种原始的温度计。
“悬羽与炭”,这是古人利用木炭吸收水分的原理、首先发明的测量空气湿度的一种方法。试想,先秦人已发明和使用比测量温度难度更大的“湿度计”,发明和使用“温度计”是不是更为可能?
前二世纪以前已开始用水作为“温度计”介质了。冰瓶是将水结冰作为温度的固定点,即现代的摄氏0℃,通过水结冰和融化情况来判断气温,而西方在17世纪才由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提出此概念。
——
?
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谓“发热”与“发寒”。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已记载了测体温诊病
的情况:“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尺”,是中医看病时必测摸部位。中医所谓望、闻、问、切四法之“切”法,就是测脉相和体温,切在尺部。为了校验准确性,医生切后往往还会触摸病人的额头、身体皮肤,与自己的体温作一综合对照,故又有“切肤”一说。
量体温并据此判断病症,先秦时期的中医已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篇”里介绍“卧酪”时,密闭的容器内要保持合适的温度才能使奶正常发酵。如何知道里面的温度是合适的?就是通过与人的体温比照作出判断的,“温温小暖于人体为合宜适。”
“作鼓法”中,有这样的说法,制作豆豉,要布置暖和、太阳晒不着的屋子,温度保持人体腋下温度为最佳,即所谓“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
暖,便翻之。”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晚在南北朝时中国人已测腋温,知道腋下温度更稳定和准确。
“火候”,推测超高温度时的方法
找到很实用的方法,并运用于青铜器的冶炼,这便是观察“火候”。
《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所谓“刑范正,金锡美;
工冶巧,火齐得”。
色,是青色火焰时,温度最高。中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先秦时成书的《考工记·栗氏》是这样说的:“凡铸金之
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火候”法相当准确,因为不同物质的气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由于蒸发、分解、化合等作用,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体。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相当于摄氏907℃,锌开始挥发;炉火纯青,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锌完全挥发,全是铜的青焰,此时就可以浇铸了。
丹药是否能炼成。唐医学家孙思邈《四言诗》即称:“洪炉烈火,烘焰翕赫。烟未及黔,焰不假碧。”
上的显示并不能准确反映物体内部温度,得依据“火候”来操作。
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即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吸之即凉。”但比较遗憾的是,古人未能像圆周率、经纬度那样,给温度提出一个“中国数值”。
化,判断和预测当天气温和未来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可以视为“物候”测温法。
推测气温变化的语言。像推测眼下的高温天气,古人便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法,并以谚语的形式在民间推广、流传:“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秋天大雾扑人面,当日太阳火炎炎”、“迷雾毒日头”、“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这些都是古人通过气象变化预测当日气温的一种方法。
测,古人可以对未来气温趋势,进行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如本周7月7日刚过的“小暑”,此节气一到,古人就知道下面将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所以谚语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为迎接高温,古人就会多吃消暑食品,以减轻高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下面将到的“大暑”,如果当天比较热,秋冬气温就偏高,谚语所谓“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夏季是否有高温天气,古人还从夏至日气象来判断,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一说。而“冬至暖,烤火到小满”、“霜前冷,雪后寒”则是古人预测低温的说法。类的还有“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本文纸质版首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文史版倪方六独家专栏“一方钩沉”,现改每周四出版;电子版首发新浪博客“梧桐树下戏凤凰”)
版权和使用声明:
)。未经允许使用,查出后稿费标准税后1000元/千字。特此声明。
博主事务联系方式:
邮箱:622008517@qq.com
微信号:nifangliu
以往精彩文章:
中国古代提高运动体能秘方
睡觉时到底应该头朝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