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巴金先生的“说真话”——侃侃作家的文学气节

(2006-07-26 22:51:16)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这日子我一直记着。我同时记住的还有“说真话”,这是巴金先生为人处事之道,也是他的文学气节所在。因为在“文革”中说过假话,巴金先生因此而忏悔,并写出了厚厚的巨著来。巴金先生希望后来者不要与他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因为“文革”中的假话风、谎话风、空话风这类“歪风”害人太深,许多本有良心的人,人格因此而被扭曲、错位,巴金先生希望大家牢牢地记住文革那段历史,倡议建中国文革博物馆。但如今能像巴金先生这样因说过假话而忏悔的作家已不多见,有的人不只不知道忏悔,甚至连脸红的感觉也没有。有同行戏言,现在文学圈内的好多作家说假话很正常的,如果说了真话,反而让人感到奇怪,成为另类,有被孤立的可能。
 
记得多少年前,有些作家们不满文学评论者的“胡说八道”,抨击文学评论家的文写得太臭,说话不负责任。关系熟悉的,拿过红包的,就狠命地吹捧一番,“文学天才”、“前途无量”、“后生可畏”这样的文字,是不会被省下来的,出手很大方的,至于是否会将对方捧杀,他不会在意,也不会去考虑;不熟悉的,相轻的,或有过节的,则无端指责,随意诋毁,甚至无中生有,断章取义,以偏盖全,人为制造不公平。圈内资深人士忧虑,以前被作家特别是年轻写手、刚走上文学道路的愤青们视为良师、导师的评论家们,现在已褪色了,丧失起码的学术气节和人格魅力,让人觉得可惜和费解。
 
但在市场经济的洪流猛冲一通,冲跨一切之后,在大家身边的名人们几乎都成了物质、钞票的追随者,相继沦为房奴、车奴之下,作家们,特别有了名气的作家们,经常有场子赶的作家们,也步了文学评论家的后尘,学术气节被物欲冲洗得发白,文学贞洁被污染了。我这么说可不是空穴来风,由性而来,如果你还对书店情有独钟,仍视读书为快乐,你就可会发现,现在出版的文新作品,几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评价”、“推荐”、“导语”,名嘴的话说得好的似蜜,让你在选购不知是相信这些名人的话好,还是拒绝名人好。
 
书首书后成排的在读者心中有很大影响的名作家们的名单,成了一条名人蛇阵,对你的心理展开了攻势,这本书你买还是不买?但如果掏出了捏得淌汗的人民币来,你读后会大感上当受骗,心中不是骂作者,而是骂那些荐书名人。这些在读者心目是地位很好,视为文学长者的人,怎么也会像王婆地样卖瓜——给他人卖瓜?如同臭名昭著的某影视明星给北京新兴医院做送子广告一样,不论是否真的看过,对作者印象是否真的很好,狂褒一通,极尽美言,似乎自己真的生出了个儿子来。
 
一开始,读者们看到的较多是辈份长的给后起之秀“提携”几句,同辈之间碍于面子“排场”几场,现在则“乱伦”了,有的过气作者请来当红小字辈、晚生给前辈“推荐”作品,只要能把自己的“瓜”卖出去——不论采取什么手段,不能是请王婆还是唐国强、解小东,只要能吹、愿意吹就行。说心里话,如果我是一个刚迈入文学圈的青年,我肯定也希望师长美言几句,以激励自己的创作热情,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回报前辈的厚爱。但我决不希望前辈在没有看过我的作品,随手翻翻,就给我带上“文学天才”的桂冠,因为我如果是天才是不需您老人美言和指正的。
 
前几年北京一文化公司的老板约我请江苏这边的苏童给某一文学青年的书写一篇序。虽然我与苏童在一个城市,笔会、发布会上也常常见面,但并无多少面子。我问他是否可以别人,如同等名气甚至名气更大一些作家,如叶兆言、周梅森、黄蓓佳、赵本夫等,他说不行,就看中苏童。我问为什么,他道出了原委,原来苏童不轻易给人写序,他的序值钱,如果他肯作序了,也是书的一个卖点。物以稀为贵,书商看中的是苏童的“处女身”。我问如果请苏童作序,是否有润毛费什么的,他说当然有,而且随他要。
 
我说总要有个标准呀,书商于是给我讲另一件事情,说是本来想请贾平凹,已通过陈忠实请了他,他要价太高,要10万元人民币,我以为听错了,一本书能赚多少钱?他又说了一遍,我方确信。这价格是贾欲不想为书商作序的“拒绝价”,还是想敲书商竹杠的“宰人价”,这不是要书商跳楼么?后来我打听了一下,国内文坛有地位的作家给书商策划的书作序时,“润笔费”都是天价的,少的一万,多的大几万,一般的两到三万,贾平凹要的是太高了。本来在做报道时我会认真看一下名家给别人新书作的序,因为他的话对我的报道观点是一种参考,经过这件事情,我改变了看法,不再相信“名人名言”了。这些序都是书商、出版花钱买来的,沾上了浓烈的铜臭气,他的话还能多少真话?
 
后来我再了解,有的事情更离谱,有的序根本就不是“著名作家”本人写的,而是书商或枪手作好,请其“审批”、“签字”的。书商说,有的“著名作家”,被出版社和策划人看好,写序非他莫属,但他很忙的,场子都跑不过来的,或遇他正在创作大部头,那哪有时间坐在书桌前给你认真地写序?只有这样“曲线救序”了,反正“序”的内容读者也不一定看,看中是他的名字;反正作家本人也是默认的,而且这事情,都是地下的,读者吃了苍蝇也不会发现的。天啊,这成了什么呀!我曾就此问了几个作家,得到的回答,这事情肯定存在,但不会篇篇序都是这样,有的作家是考虑到书商或出版社、中介人、责编的面子,不得不写,大家都在文学圈内混,不给面子会得罪人的,那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没有办法的,是“不得不”。
 
因为有的著名作家根本就没有时间写序,也不愿“签字”,书商还特别看好他的号召力和名望,那也好办,就请您说几句吧。于是,这就有了新书封面、首页上的“广告词”——某某A说,“这本书是他读到的最好的书”,某某B说,“作者在80后作家最有资质成为未来的文学大家”,某某C说,“他的文字在同辈中最文字轻快优美,为第一人”······书商说,请著名作家,或是别的名人说话,这叫给书和作者“贴标签”,有了这个标签书就好卖了,市场容易打开。而且,“贴标签”的手段比请作家写序除了容易操作外,最主要的“开口费”比“润笔费”便宜,就算是贾平凹,人家作了你一句说,你不会狮子口大开——“拿10万元人民币”来吧;而且因为不要坐下来写,这些“没有时间”的名人们也乐于接受,这种方式是“双赢”。
 
如果说作序、一名话推荐有失道德,作家在“研讨会”、“发布会”上的讲话才更有欺骗性呢。有的作品在出版时,苦于没有请到好的名家“推荐”,那么就在书出版后策划一下。这最常见的、历史最悠久的就是,有点文学地位的开“作品研讨会”、新出道的开“新闻发布会”。开会时请来著名作家、著名领导什么的捧场,于是一个新闻就出来了······有的作家批评媒体没良心,指责记者没道德,那文学圈呢,你作家自己呢,那份文学气节哪去了?
 
不写了,再写下去我的情绪会受伤,呵呵。现在的文学圈、出版界都是什么事情啊,我怀念巴金先生的说真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