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一个知名女性专栏作家,她就是北北。北北写过一本书,书名叫《三坊七巷》,我今天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翻开一本书就是翻开一段历史,北北在书中给我们外地人还原了老榕城的旧影,让我为旧时的福州着迷。
福州的的景点不少,但从北北的书中感觉出,她的人文精华全在“三坊七巷”内,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音、谢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也是中国现存的惟一坊巷格局的老街,有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她浓缩了福州的过去。
下面这几张照片就来自三坊七巷内——
图:三坊七巷中的一个很有个性的街巷。顾名思义,想来这里该有一座古塔,但塔在哪呢?如果不注意你根本就看不到——那个塔不在地上,而在墙头上,堪称中国最小最奇塔。
图:位于三坊七巷中郎官巷内的严复旧居。严复翻译出版的《天演论》震动和影响了众多国人,但这位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者,最后却因为当了袁世凯称帝时的北京大学校长、总统府总顾问,而走入了历史的岔道。后来告老还乡的严复就老死在这里。严复的子女后来不少去了台湾,其二女儿严倬云是已故台湾海基会主席辜振甫的夫人,儿子严侨在台中第一中学任教时还做过李敖的老师。如今,严复的后人都不居于此,旧居内空空的,令人感慨。
图:三坊七巷中的衣锦坊。这里的坊其实就是巷,并无大家常见的牌坊,据北北在书中介绍,此坊因宋宣和年间的陆蕴、陆藻和南宋淳熙年间的王益祥而得名。他们仕归居此,自然是“衣锦还乡”。但过去名声显赫的街巷,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显得平庸了。这就是历史?
图:福州街头随处可见的老榕树,榕城因此而来。我觉得,榕树是福州的魂灵,少了她这座城市就快死了。现在福州街头,如在南后街,不少老榕树都被强硬地锯断了,仅留下木桶般的粗干,长出几根绿叶,就像插在光头上发饰,那么不和谐,不知福州人痛心否?
前一篇:青藏铁路,读书人的寻梦之路
后一篇:未熟的芒果比葡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