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阅读·电影C.R.M |
喜欢sunfai把这里叫“咩城”,好像是一个香港人的发问:这到底是“乜也”城市啊?好多年没有在咩城生活,今天走在街上心里也不停发问。在咩城,成天犯困,全身都肿,报纸说,这是由于血管怎样怎样、气温如何如何、气压咋咋咋地引起的缺氧症,吃水果和闻香水会帮助缓解。走去晚饭,擦身而过的好多外国人;和北京不一样,咩城有好多行色匆匆的黑人、餐馆里载歌载舞的泰国人、眼窝很深的印度巴基斯坦的人和香水熏人的阿拉伯裔,跟所有的广州市民一起享用咩城的市井生活;看起来真正趾高气昂的台湾或者香港商人。
舍不得用新买的红色皮鞋踏咩城的潮湿街面,迟疑地抬脚,朋友说很经典的样子、红色的小舞鞋。我有更经典的东西,跟斯佳丽用绒窗帘改制的绿裙一样。蹬上高跟鞋的那天开始佩服老妈,妈说,女人嘛,一定要穿高跟鞋的.妈妈从陕北到上海念大学,然后被分配到广州;她觉得八十年代的广州不但荒凉,而且所有人都穿拖鞋,从不穿皮鞋.老妈坚持蹬高跟鞋直到这几年,我怕她会摔跤,又是锐步又是北京布鞋地送,她才放弃了高跟.女人对服饰的追求是一种荷尔蒙。
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前觉得这戏什么都好,演员、海报,连许鞍华导演新闻发布会上的裙子都非常好看。故事的立意和冲突埋伏都设计得很精致,这个故事的观看者就是姨妈的小侄子,看到什么都觉得颠覆想象、不可思议——可是这样的设置似乎超越了侄子的理解力,让这个孩子成熟得令人讨厌。同样,演员一张嘴,我就入不了戏了。终究斯琴高娃是个北京姨妈/北方姨妈,哪怕说上几句上海话,都不如说粤语的苏丽珍像上海人。另外镜头过长地停留在贴满“牛皮癣”的墙壁让人感觉突兀。还有很多让人觉得浑身不自在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的却无法像考试一样给出正确答案,完全归于个人经验了。总之感觉电影仅仅做到颠覆了一个“不够上海”的上海想象。零柒年第一季度的免费电影票,看到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一些文化理解的障碍。
http://www.ce.cn/kjwh/ylmb/ylpl/200703/26/W020070326292498443498.jpg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