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戏剧里哪吒是反叛的象征,他渴望自由,同一切不公平对抗,甚至反叛父权。曾经导演《青少年哪吒》的蔡明亮最近宣布他个人将永远退出金马奖,中年的蔡明亮这次选择成为哪吒。当台湾电影业内人士和痛斥蔡明亮这个"孽子"只顾个人表达、不顾产业发展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蔡明亮是被台湾电影宠爱着长大的。
想理解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台湾电影现象,"新电影运动"和"国片制作辅导金"是两个极为重要的件事。八十年代初,以侯孝贤、杨德昌为代表的电影人掀起了"新电影运动",为充斥着武侠片、琼瑶片和军教片的台湾电影送来一阵清风,他们因讲述一代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及心境而引人注目。虽然这些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肯定,但是却没有吸引本土观众进电影院观看,而在1989年开始推行的"国片制作辅导金"让这种艺术与市场的矛盾更加激化。上世纪九十年代,"辅导金"成功护送了一批台湾导演走向国际,同时台湾本土电影业却持续萎缩:岛内电影院越来越少,电影制作也不断减缩。定位不清的金马奖为台湾电影业更添混乱,金马奖表面上是在学奥斯卡的商业大秀模式,却采用欧陆电影节的精英评审团模式,观众觉得金马奖老选些看不懂的电影,影迷同样嫌弃它庸俗不堪。
出生在马来西亚的蔡明亮,正是浸润在这样的台湾电影羊水里成长,在1992年凭电影处女作《青少年哪吒》出道。台湾电影培养了蔡明亮对电影不可置疑的诚意,使他的电影往往能触及到现代人最焦虑的神经,使他成为台湾"新新电影"的领军人;这种诚意也使蔡明亮选择了不顾市场反应,执著于自己的理念的做法。
很多人看到台湾电影产业的颓败,气急败坏地指责艺术电影"太个人化"、"不顾及大众的感受",甚至讥讽。蔡明亮受到非议并不是第一次,1998年他因《洞》的票房失败被指应退回所获之电影辅导金,并要求他及其作品三年内不得参加金马奖与辅导金角逐。与此同时,台湾电影的真正对手--香港电影与外国大片和DVD,已轻易地席卷整个市场;而像《洞》和《黑眼圈》式的冤案却时时发生。
对观众来说,导演是电影的神;而哪吒却是那个被自己的父亲逼得没有了生存空间的神。哪吒式的反叛绝对是一个悲剧,对蔡明亮是,对金马奖是,对台湾电影更是。
想理解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台湾电影现象,"新电影运动"和"国片制作辅导金"是两个极为重要的件事。八十年代初,以侯孝贤、杨德昌为代表的电影人掀起了"新电影运动",为充斥着武侠片、琼瑶片和军教片的台湾电影送来一阵清风,他们因讲述一代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及心境而引人注目。虽然这些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肯定,但是却没有吸引本土观众进电影院观看,而在1989年开始推行的"国片制作辅导金"让这种艺术与市场的矛盾更加激化。上世纪九十年代,"辅导金"成功护送了一批台湾导演走向国际,同时台湾本土电影业却持续萎缩:岛内电影院越来越少,电影制作也不断减缩。定位不清的金马奖为台湾电影业更添混乱,金马奖表面上是在学奥斯卡的商业大秀模式,却采用欧陆电影节的精英评审团模式,观众觉得金马奖老选些看不懂的电影,影迷同样嫌弃它庸俗不堪。
出生在马来西亚的蔡明亮,正是浸润在这样的台湾电影羊水里成长,在1992年凭电影处女作《青少年哪吒》出道。台湾电影培养了蔡明亮对电影不可置疑的诚意,使他的电影往往能触及到现代人最焦虑的神经,使他成为台湾"新新电影"的领军人;这种诚意也使蔡明亮选择了不顾市场反应,执著于自己的理念的做法。
很多人看到台湾电影产业的颓败,气急败坏地指责艺术电影"太个人化"、"不顾及大众的感受",甚至讥讽。蔡明亮受到非议并不是第一次,1998年他因《洞》的票房失败被指应退回所获之电影辅导金,并要求他及其作品三年内不得参加金马奖与辅导金角逐。与此同时,台湾电影的真正对手--香港电影与外国大片和DVD,已轻易地席卷整个市场;而像《洞》和《黑眼圈》式的冤案却时时发生。
对观众来说,导演是电影的神;而哪吒却是那个被自己的父亲逼得没有了生存空间的神。哪吒式的反叛绝对是一个悲剧,对蔡明亮是,对金马奖是,对台湾电影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