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Life |

显然,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要比十多年后的《上海宝贝》更有意思,虽然你都可以说他们是现代派文学,是反叛的,但反叛的东西却大不一样。在我看来,前者更有意义,还是因为那时候像刘索拉这样的人太少,这样的东西太少,现在的人自由了不少,所以你有“上海宝贝”,我就有“北京娃娃”,反叛的人多了,谁看上去也就没那么反叛了。
文化人很有意思,很感性也很敏锐,面对媒体的镜头,他们敢说,敢怀旧。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都懒的怀旧了,你问问他们1980年代还记得什么,很多人什么都不记得了;你问问他们对1990年代还记得什么,估计记得很多事情,但却不太会说出其中的原由,理由很简单,那时候我们还小嘛。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懒的怀旧,而是无旧可怀,再过二十年,那时候的文化人一定把本世纪初的旧大怀特怀,这简直是一定的。
昨天看韩寒了采访,怎么看都觉得像谢霆锋,两个人我都喜欢。当80年代生人正式走上中国社会舞台的时候,希望上一代的人们关于过去,更多的是描述,更多的是记录,不要加那么多沉重的思考、繁杂的评语,1980年代已经过去了,那个年代“为什么会那样”,其实我们并不关心,因为在了解了事实真相后,我们会有自己的看法。
凤凰台的《早春——重回1980年代》应该是播完了,还是不错的,至少让我知道了不少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事情,至少让我看到了一群那个时候怀揣梦想的文化人现在的状态。虽然绘画、诗歌、电影、流行歌曲、小说反映的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更多的是放大后的作者的个体经历以及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意淫,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留存下来的作品,将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而在我看来,1980年代,更有意义的是“经济基础”的快速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许深藏在那些文化作品之下,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