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菜鸟说片】测光 黑白两重天

(2017-03-04 09:37:06)
标签:

一波学摄影

摄影

一波图文

杂谈

分类: 【菜鸟说片】一波学摄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



  很多摄影新手分不清测光和对焦的区别。测光不准,在同一位置同一光线下拍摄出来的照片真可以用黑白两重天来形容。在这里我用亲身体会告诉你测光在摄影中的重要性及方法。

  开篇请先看一段有关点评网友所拍摄的秋菊的对话:

  我:不够清晰,手再端稳些,用点测光,对焦方式单点。 
  网友: 谢谢!对焦方式单点?有点不明白。这些我记得都是用点测光拍的。 
  我: 测光方式和对焦方式是两码事。你再看看相机的菜单。 
  网友: 呵呵!这个相机我用了两年了还没有完全搞明白。

  也许我说得太简洁了,“对焦方式单点”是指af区域模式里的单点对焦。但无论怎样,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新手分不清什么是测光,什么是对焦。其实我也一样,我也是在某一天的拍摄中才突然悟出来的。

  测光一般是指测定被拍摄对象反射回来的光亮度,也称为反射式测光。相机假设所测光区域的反光率都是18%,也就是我们所说的18度中灰,这个数值来源是根据自然景物的中间调(灰色调)的反光表现而定的,相机是通过这个比例进行测光后再来确定光圈和快门的数值。

  举例说:如果我们拍摄雪景,取景画面中白色调居多,反射光线大大超过了18%,可能都达到90%多了,相机自动测光会认为你“过曝”了,就要给你“校正”,结果拍出来的雪地不白而是发灰;如果我们拍摄的是一堆黑煤球,可能光线的反射率只有百分之几,相机的自动测光又认为你“欠曝”了,硬要给你“校正”,结果拍出来的煤球不黑,可能是深灰色煤球了。由此看来,数码相机虽易操作,但确实是“傻瓜机”。解决的办法就是用标准灰卡去测出正确的反光率。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


 
△白雪不白,是相机自动测光“校正”的结果。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

 
△如果测光正确,雪地就白多啦!


  测光不一样,在同一位置同一光线下拍摄出来的照片就大不一样。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三张图: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


 
  △中央平均测光,虽然画面到处都明亮,天空中的云彩、远处的草山、人物和脚下的草地,色彩都很平均,但总觉得画面缺点什么。因为我眼前看到的云彩很有层次,草地也比画面中的颜色深一些。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

 

  △采用了中央重点测光,测光点侧重了云彩,曝光补偿-0.7,云彩虽然有层次了,但整个画面太暗了。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

 

  △中央重点测光,测光点选在云彩和远山中间,曝光补偿-0.3,画面经过后期略微调亮。


  以上三片,你喜欢哪一张呢?

  专业的摄影师是依赖测光表来进行反光率数值的测定的,对于业余爱好者我推荐使用灰卡。标准灰卡是一张8×10英寸的卡片,将这张灰卡放在被摄主体同一测光源,所得到的测光区域整体反光率就是标准的18%,随后只需要按照相机给出的光圈快门值去拍摄,拍摄出来的照片就会是曝光准确的。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


   
  再接着说上面所举的例子。为了使照片达到更好的效果,除了正确测光以外,我们还常常会用到曝光补偿。在拍摄大面积雪景时,有经验的摄手常常会增加正补偿,反之,在拍摄大面积黑背景时,会增加负补偿,这就是所谓“白加黑减”的原理。这样做的道理是为了使白雪更白,煤球更黑。这个例子是举了两种极端情况,那么在正常情况下该如何设定曝光补偿呢?数码相机应遵循“宁欠勿过”的原则,因为过曝之后画面损失了很多像素,即使是后期处理也是弥补不回来的,通常在晴天情况下,把曝光补偿设定在-0.3,照片的色彩会显得更加厚重有层次。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


 
△测光不正确造成片子过曝,就是再好的后期也无法挽回。


  另外,大多数数码相机都具备有中央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方式,有的还具备评价测光或者自定义测光方式。其中自定义测光方式就可以使用灰卡测试正确的反光率。 
 
  明白了测光的道理,剩下的就是多多练习了,唯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拍出好片片。

***********************************************  

 【菜鸟说片】测光 <wbr>黑白两重天【后记】“菜鸟说片”系列到这篇就全部发完啦!这一系列是我为阿邦网摄影频道写的专题,遗憾的是阿邦网退出中国市场,这些文章的链接再也找不到了,无法与更多朋友分享,现在四年过去了,重新翻看这些文章感觉还是有用的,于是重发在博客备存,也希望与大家探讨、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