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十:稀世珍品“道行品法句经”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介绍道行品法句经一波图文文化 |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
甘肃是国内古写本卷子流传较多的地区。自从1899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敦煌遗书誉满中外,近二万卷子被盗往国外,劫余的约九千卷佛经辇运北京图书馆保存。然而还有不少数量的写经留存于私家,这其中包括若干稀世珍品。省博物馆收藏的前凉写经,从其纸质、保存情况和流传地域来看,应当是这批藏经中的一件。
省博物馆保存的这件古写本卷子是《法句经》的一部分,前有剪截痕,仅存后半。白麻纸泛黄,质地精细,纸面光洁,保存良好,长135厘米,高24.9厘米。书《道行品法句经》第三十八、《泥恒品法句经》第三十九,存经文六十五行,行十六字至三十六字不等。末尾题记二则:“升平十二年(公元368年)沙弥净明”;“咸安三年(公元373年)十月二十日沙弥净明诵习法句起”。
这件写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题有两个年号,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写经的书体正处于隶向楷过渡的初级阶段,保留了敦煌经书体的早期风貌,文字沉雄朴茂,隶捺之笔随处可见,各篇首行标有早期抄本作分段标志的扁圆形墨点,是国内现存时代最早的写经,对探讨古代书体,佛经版本以及前凉奉晋正朔诸问题,多有裨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道行品法句经.局部》
对于卷后的两则题记,是沙弥净明先后两次诵经的记录,沙弥就是童僧。两则题记前后相隔五年,笔迹不尽相同,升平十二年题记墨色甚淡,字亦潦草;咸安三年题记墨色稍浓,字较工整。但二者的风格一致,有隶书笔意,正是沙弥净明启蒙学书期间的两种笔迹,所以专家们认为这两则题记都是可靠的。
这部写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张天锡当政时的,前凉张氏在河西地域建国后,一直奉晋正朔,先奉建兴年号至四十八年,又用咸安年号至六年,表示不忘晋室。
公元三世纪以前的早期经卷,保存至今的为数极少,国内现存的早期写经,有上海博物馆藏后凉麟嘉五年(公元393年)写《维摩经》等等,但是这个写本较之甘博收藏的前凉写经,至少要迟25年。
《道行品法句经》目前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三楼(左)佛教艺术展厅。(备注:文字来源于甘肃省博物馆文字资料,一波重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