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九:玻璃莲花托盏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介绍玻璃莲花托盏一波图文文化 |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
△玻璃莲花托盏
这套托盏由盏和托两部分组成,为普兰色半透明玻璃质地,盏身呈七瓣莲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边形,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胎内气泡比盏内多。托与盏搭配得相得益彰,宛如蓝色夜幕下一朵盛开的睡莲。
这套托盏出土于甘肃漳县汪世显家族墓,汪氏是金、元、明陇西望族,墓主人汪惟贤是汪世显的孙子,是元代“故荣禄大夫、大司徒”。徐家坪一带的汪氏家族大片墓地,曾出土过不少珍贵文物,但品位最高、最引人瞩目的,当首推这套玻璃莲花托盏,可以将其视为元代玻璃器的标准器。
中国人自古好茶,对茶具也颇为讲究。据记载,随着制瓷业的发展,魏晋以后出现了一种专用于饮茶的器具-托盏,即以盛茶之盏与置盏之托相配使用。后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瓷质托盏工艺已相当精致,虽说陶质和银质托盏也有一定比例,但是瓷质托盏一直是主流。
我国生产玻璃器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中期,但直到近代以前,由于制瓷业经久不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即使至清初,玻璃茶具也很罕见。所以当年这套玻璃托盏一出土,就引来了文博界的关注。
那么这套精美绝伦的玻璃托盏到底产自哪里呢?有种观点认为我国制作玻璃茶具时代较晚,技术也很粗糙,但是在徐家坪出土的这套托盏工艺极为精美,所以这套托盏很可能产自中亚。
自汉代以来,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物资交流相沿成习,汪惟贤又是蒙古族的官僚世家,更易于得到域外精品,所以也便有了这套托盏从西方传入的可能性。
从颜色上看,我国早期的国产玻璃器多为绿色、淡绿色和白色,只有伊斯兰器具蓝色较多;从器型上看,中国将莲花造型运用在器具上的比较早,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了莲花造型,至宋金时期,尤崇尚莲花形饰,由此可见,玻璃莲花托盏的器型完全是中国化的。但从它的大小和厚度来看,又不同于一般又小又薄的国产玻璃器。有史料明确记载,北宋时期我国就从伊斯兰进口玻璃原料,所以研究人员认为,这套玻璃莲花托盏极有可能是用伊斯兰玻璃原料生产的中国样式玻璃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饮茶方式在元代有了较大的变革,人们逐渐摒弃了以往那种先制作茶团、茶饼,饮用时将之捣碎并加入各种调料然后煎煮的繁复程序,开始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或冲泡,随着这种饮茶习惯的流行,人们对茶具的讲究也趋于典雅,上层社会出现如此精美的玻璃托盏,也不足为奇。
这套玻璃莲花托盏目前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二楼(中)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备注:文字来源于甘肃省博物馆文字资料,一波重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