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八:五重舍利宝函

(2014-10-10 10:04:58)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

国宝级文物介绍

五重舍利宝函

文化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八:五重舍利宝函

△五重舍利宝函之金棺(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官网)

 

      1964年12月,在甘肃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发现唐代大云寺的塔基地宫,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共5件,依次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组成,由大小相隔套装在一起,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

  在这套舍利石函的顶部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函身刻“延载元年”函铭。铜函形同石函,遍体鎏金,刻忍冬草纹。盖顶镶银莲花和桃形银珠。盖和身之间安有合页及银扣,挂鎏金锏锁。银椁覆瓦式盖,通体刻缠枝忍冬草纹,两侧各安两圆环,底座围栏杆一周。金棺形同银椁,棺盖和棺身四壁用金片、珍珠、绿松石组成大莲花,周围衬饰小莲花和莲叶,这套葬具精巧华丽,光艳夺目,表现出盛唐金银细工的高度工艺技巧。

  佛教传入中国后,尤其是隋唐时期,由于最高统治集团的大力倡导,佛教在中途勃然兴起,甘肃地区更是石窟竞开,寺院林立,佛徒云集。据该石函和有关资料记述,隋文帝曾3次颁诏全国各州为舍利起塔,在全国103个州修建了与州相同数目的舍利塔。泾川原有大兴国寺,它的舍利塔就建于此时,舍利装在石函内,被放置在塔基之下。后来此塔被毁坏,武则天时期改国号为周,在此背景下,泾州大兴国寺被改为大云寺,并把塔下的舍利瓶、舍利及石函取出,新制了金棺、银椁、鎏金铜匣及石函,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重新安葬放入塔基地宫,另修建了舍利塔。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八:五重舍利宝函

 

△五重舍利宝函之石函,一直在外展,我当志愿者之后还没见到过(图片来源:一波,以下同)。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八:五重舍利宝函

 

△五重舍利宝函之铜匣(正、反面)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八:五重舍利宝函

 

△五重舍利宝函之银椁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八:五重舍利宝函

 

△五重舍利宝函之金棺(左)、玻璃舍利瓶。玻璃在当时是和金、玉同样珍贵的东西。

 

  泾州大云寺地宫的出现,在中国舍利瘗埋制度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按印度原本的佛教传统,舍利应该存放在罂坛之类容器中,放在塔身中部特建的覆钵状室层内;但在中国却逐渐演变为采用棺椁形容器,埋置于塔基之下。这一变化从北朝经隋代到唐初才完成,现已发掘的纪年最早的舍利塔基,是河北省定县发现的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塔基,将舍利盛放于玻璃瓶和铜钵之中,再置于石函内,埋于塔基之下;到了隋代,方式有所改变,舍利盛放于特制的顶铜盒之中,再置于雕饰精美的石函内;唐代瘗埋舍利的制度又进一步中国化,开始按中国传统的棺椁制度来设计舍利容器,并按照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筑地宫。这也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的一个例证。这种按中国墓室传统为佛舍利专辟地宫,并用棺椁形容器存放舍利的做法,始于泾川大云寺。

  这套泾川出土的舍利石函,是唐代金银细工中的精品,也是重要的佛教艺术品,是佛教文化史上一个发展阶段的实物见证,曾多次远赴世界各地展出。目前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二楼(中)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备注:参考文献:甘肃省博物馆文字资料,一波重新编辑)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八:五重舍利宝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