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12月7日前后,祁连山下的那片地方就要下雪。这里,就是被温世仁先生称之为“祁连山下好牧场”的古浪县黄羊川。
黄羊川,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乡,农民靠种地的年收入不到1200元。祖祖辈辈,时间在这里像是停滞了,多少年过去了,这里和百年前差不多,没有什么变化。记得以前在古浪的一位同事说,有一年到黄羊川乡的山里面去,在一个村口,看见一个老农歪戴着一顶破帽子,蹲在墙根底下晒太阳,六年后偶尔又去那里,还是那个老头,还是那顶破帽子,还是在那个墙根底下蹲着,晒太阳。霎时间,他仿佛是倒回了时间隧道,有一种被懵住了的感觉,由此感叹“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哪!
2001年,一群台湾人来到了这里,这群人里有温世仁先生和他的大学同学林光信。他们没有想到,从小就在歌中唱到的“青海青,黄河黄,祁连山下好牧场”的这片“好牧场”,已经是满目荒凉,贫瘠的土地因为水资源的匮乏,几乎是十年九旱,颗粒无收。昔日满川满沟的原始森林早已被砍伐殆尽,当年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为将士们引路的黄羊,无论从神话中还是在现实中,早已不见了踪影。孩子们因为干旱收成不好而年年辍学,大人们为家里有几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到底要供哪个惆怅着,只好让女孩子辍学或者抓阄决定。
有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怀揣着网络技术和电脑的这群台湾人,就此在黄羊川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扎了下来,建起了网络教室,拉上了宽带,连上了电脑,还建成了一个五星级标准的国际会议中心。从此,这个人们连梦都不敢做的小山村里的学生和村民们,通过互联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学会了上网发邮件、打字和在网络上学习,也引来了无数国际国内的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的资助,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实现自己建设家园的梦想。从2001年到2003年,以网络科技改变西部的“千乡万才计划”以及“黄羊川模式”迅速在西部12个省区得到复制,截止2008年,有100多所乡村初级中学加入了千乡万才会员学校,分享着21世纪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便利、工作、知识和信息。
2003年12月7日,一个晴天霹雳打懵了千乡万才人,我们的创办人温世仁先生因劳累过度,在台湾脑中风去世,享年55岁。2003年这一年,温先生往返西部各地,在国际国内参加各种论坛,宣传他的“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梦想,这一年,光是他的登机牌就有250多张。平均每三天就要换一座城市。温先生去了,光是他的遗产税,就缴了30多个亿新台币。温先生走后的第四年,在马来西亚做慈善教育的温太太,也追随着她光荣的先生去了,享年也是55岁。
2002年春节前夕,温先生和他的员工以及从黄羊川赶来的24名师生,在天津北京参观游览完之后被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邀请去做节目。当主持人问道:温先生如果你的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梦想到时候没有实现,你会怎样想时,温先生略略怔了一下,说:我当然会尽力去做,如果完不成,那就把我埋在西部的草原好了。不想一语竟成谶言。
每到这个节气,黄羊川就要下雪。不,是整个西部都在下雪。黄羊川的老农说,自打温先生来到黄羊川的三年里,黄羊川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温先生去了之后的2004年,天又开始干旱。我们兰州分公司的同仁都知道,每当我们的总裁林光信先生到来的时候,如果是夏天,一定会下雨,如果是冬天,一定会下雪。百分之百地准确。西部,缺的就是水。温先生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网络科技,也带来了水的恩泽。
我有幸在2005年中国西部职业经理人高峰
论坛上,聆听过林总裁和曾经是千乡万才计划参与者的林太凤吟的演讲。
(黄羊川的孩子们冒雪来国际会议中心看望温爷爷)
当记者问道,世人都好奇为什么千乡万才计划会选址黄羊川时,林太太深情地答道:“黄”是黄河,是母亲河;“羊”是农民,尤其是西部的农民,他们像羊儿一般温顺;“川”是绵延不绝的西部的土地,千乡万才计划就是一个黄羊归川的计划,西部是我们心中的梦想家园。
每到这个下雪的日子,我就格外地感念。从追崇温先生的千乡万才计划,到加入千乡万才团队,成为这个计划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温先生带给西部的恩德,只有西部人才体会得更加深切,更加感同身受。每当我走过祁连山,总有那么一个声音,透过高原的云层和阳光,轻轻地回响在我的耳畔:去吧,去吧,你一定要去。我知道,他是要我去那个磨砺筋骨的地方,把自己打造得更加完美,在拯救别人的同时,拯救自己的灵魂。
现在,温先生已经化为茫茫宇宙的一颗行星,无论白天黑夜,都俯瞰着我们,护佑着千乡万才计划的实施。还用说什么呢,为了他未竟的事业和梦想,我当全力以赴,在所不惜。像黄羊归川,像鸟儿飞向湛蓝的天空。
二董温世义先生向大哥温世仁报告2008年千乡万才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泛明日团队的经营情况。

村民们向温先生敬献哈达。


一步一回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