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笔记心情 |
分类: 【发呆时间】学习思考 |
陆荣的长篇小说《石泉城》连载完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知道,每天等待看我连载的朋友和我当时读这本书时的心情一样,心被石泉城每个人物的命运紧紧抓住,当他们与大自然搏斗、与狼搏斗,在那样贫困险恶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下来,我们与他们一起高兴、一起叹息,一起忧虑... ...
但是,几乎与我一样,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本书会是这样一个结尾,作者没有选择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不是写一个纯粹的悲剧,而是选择了一种“撕碎”,把一幅即将画好的美图撕碎在众人面前,让人感到一种针扎般的、说不出的、扼腕叹息的心痛,这就是《石泉城》的结尾。
在今年春寒料峭的时节,在那个把人冻得哆哆嗦嗦冰冷的办公室,每天晚上当我忙完工作,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电热毯的开关,把自己捂在厚厚的被窝里,就着电压不太稳定的灯光,把自己置身于石泉城众多人物的当中。看着那一段段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文字,到了精彩之处,总是禁不住拍案(不,是拍床)叫绝!
在古浪,读古浪人写的书,更加感同身受那种真实。我禁不住为作者捏把汗:在这巴掌大的古浪县,开句玩笑全古浪城的人都知道了,作者哪来这样大的勇气,去揭露那些黑暗?会不会有人对号入座?作者会不会遭受打击?作者是怎样力尽心血,顽强地写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人物,例如二牛、翠儿,有人物原型吗?作者是怎样获得这些第一手资料的?
(作者陆荣)了许多故事,也亲身经历了很多故事。他笔耕不辍,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跨度三十年,从土改写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作,并且自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见过陆校长本人,我可能更加佩服的是作者的勇气。听他说,本来是想把书名叫做《石圈城》的,也就是甘肃农村常见的那种“土围子”,古浪的农村也到处常见,这样更能反映出古浪农村的封建落后,也更能反映出石泉城年轻一代要突破“重围”(旧观念的重围、贫困的重围)的艰难和不易。后来,圈内朋友相劝,还是给我们看到一点希望吧,让“石圈城”还有一点点希望的山泉流出,于是书名就叫做《石泉城》了。
好书大家分享过了,“美和善被无情地撕碎了,故事也许还能延续下去(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但小说的意义已完美了。面对小说中真实的生活,你无法奢望作者给你大团圆的结局,相反,和作者在同样的情感中,你不得不思考,石泉城的希望,中国农民的希望到底在何处?
中国的改革始终着眼于农村改革,改革的意义在于生产力的解放。只有更加深刻地认识过去,我们才能更清醒地看待今天。贫穷并不意味着愚昧,人性的自由里充满了力量,充满着创造和智慧,彻底打破封建思想对人性的禁锢,让贫穷裸露,让贫穷知耻,石泉城人才会有希望———这是作者未尽的故事要告诉我们的”。(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阎强国)
《石泉城》,留给我们回味,留给我们思索。我们期待着,这振聋发聩的“撕碎”的声音,能唤起人们的一点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