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即将画好的美图撕碎——《石泉城》读后

(2006-11-15 17:51:03)
标签:

读书笔记

心情

分类: 【发呆时间】学习思考

  陆荣的长篇小说《石泉城》连载完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知道,每天等待看我连载的朋友和我当时读这本书时的心情一样,心被石泉城每个人物的命运紧紧抓住,当他们与大自然搏斗、与狼搏斗,在那样贫困险恶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下来,我们与他们一起高兴、一起叹息,一起忧虑... ...

  但是,几乎与我一样,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本书会是这样一个结尾,作者没有选择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不是写一个纯粹的悲剧,而是选择了一种“撕碎”,把一幅即将画好的美图撕碎在众人面前,让人感到一种针扎般的、说不出的、扼腕叹息的心痛,这就是《石泉城》的结尾。

  在今年春寒料峭的时节,在那个把人冻得哆哆嗦嗦冰冷的办公室,每天晚上当我忙完工作,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电热毯的开关,把自己捂在厚厚的被窝里,就着电压不太稳定的灯光,把自己置身于石泉城众多人物的当中。看着那一段段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文字,到了精彩之处,总是禁不住拍案(不,是拍床)叫绝!

  在古浪,读古浪人写的书,更加感同身受那种真实。我禁不住为作者捏把汗:在这巴掌大的古浪县,开句玩笑全古浪城的人都知道了,作者哪来这样大的勇气,去揭露那些黑暗?会不会有人对号入座?作者会不会遭受打击?作者是怎样力尽心血,顽强地写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人物,例如二牛、翠儿,有人物原型吗?作者是怎样获得这些第一手资料的?  

把即将画好的美图撕碎——《石泉城》读后

  好在古浪县城不大,我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通过114很容易就查到了陆校长的电话。在一个阳光晴好的下午,我约陆校长来到我的办公室,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我的问题。其实,我对本书的结局处理一点也不惊奇,不是作者的故意,它实在是和真实的古浪很像很像。作者在结尾写了八眼泉开了,预示着这古老的山村终于有了一丁点儿的希望,这也和现实的古浪很像很像。陆老师所写的石泉城,就在古浪黄羊川,书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有原型,只不过他们不是一个二牛或翠儿,而是把几个人的故事结合在了一起。陆老师作为一个专职教师,一个业余作者,在黄羊川的山村执教二十余年,在夜晚山村农民家的炕头上,他亲耳听到

(作者陆荣)了许多故事,也亲身经历了很多故事。他笔耕不辍,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跨度三十年,从土改写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作,并且自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见过陆校长本人,我可能更加佩服的是作者的勇气。听他说,本来是想把书名叫做《石圈城》的,也就是甘肃农村常见的那种“土围子”,古浪的农村也到处常见,这样更能反映出古浪农村的封建落后,也更能反映出石泉城年轻一代要突破“重围”(旧观念的重围、贫困的重围)的艰难和不易。后来,圈内朋友相劝,还是给我们看到一点希望吧,让“石圈城”还有一点点希望的山泉流出,于是书名就叫做《石泉城》了。

  好书大家分享过了,“美和善被无情地撕碎了,故事也许还能延续下去(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但小说的意义已完美了。面对小说中真实的生活,你无法奢望作者给你大团圆的结局,相反,和作者在同样的情感中,你不得不思考,石泉城的希望,中国农民的希望到底在何处?
  中国的改革始终着眼于农村改革,改革的意义在于生产力的解放。只有更加深刻地认识过去,我们才能更清醒地看待今天。贫穷并不意味着愚昧,人性的自由里充满了力量,充满着创造和智慧,彻底打破封建思想对人性的禁锢,让贫穷裸露,让贫穷知耻,石泉城人才会有希望———这是作者未尽的故事要告诉我们的”。(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阎强国)

  《石泉城》,留给我们回味,留给我们思索。我们期待着,这振聋发聩的“撕碎”的声音,能唤起人们的一点良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