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敦煌常嘉煌感悟随笔一波 |
分类: 【勤晨晚午】一波随感 |

这时,接到一个手机短信:今天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2548周年纪念日,祝愿你一路平安,我在石窟等你。常嘉煌。
哦,今天是佛祖诞辰日。此时此刻,我正赶往敦煌,去见老同学常嘉煌,去看他已经开凿了八年的现代石窟艺术工程。
常嘉煌,“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和“敦煌痴人”李承仙的长子,也是敦煌的儿子。他的父母亲为了保护、研究、发掘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瑰宝,在那片茫茫戈壁滩上奋斗了半个世纪。今年8月20日,是敦煌研究院建院60周年和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而常嘉煌的母亲,也是在去年的8月份,带着未看到现代石窟1号、2号洞窟完工的遗憾,离开他去了天国。(常嘉煌和母亲李承仙)
敦煌,是常嘉煌的福祉也是他的伤心地。但是,像冥冥之中有人指引,常嘉煌像归巢的鸿雁,一次又一次地从东京、北京飞来敦煌,为继承父母的遗愿,为敦煌艺术的弘扬和发展,背负起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默默地在那片断崖上,开凿,开凿... ...
出敦煌市区向西三十三公里处,远远望去,在公路南边有一座酷似睡佛的山脉。常嘉煌告诉我,那座山叫涅槃山。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党河古河床断崖上,便是常嘉煌开凿的现代石窟。
沿着几乎垂直的83级石阶从地面拾级而下,一项宏大的工程展现在我的眼前:蜿蜒两层近300米的工作甬道连接着五个已开凿好的洞窟,以及艺术家的工作室、休息室,从钢钎留在石壁上的道道白色凿痕就能看出,这项再现1600年前开凿古代石窟的工程是多么的艰辛和令人震惊。
在一间已经抹好泥壁准备做画的洞窟内,我看到了李承仙先生的遗像。她是那样精神矍铄地笑着,在她身旁左右的泥壁上,是她为试验色彩而画上去的菩萨和飞天。在1号《海外遗宝窟》内,有一幅色彩绚丽、线条遒劲的《药师菩萨像》,这是李承仙先生的最后一幅作品。一想到她身患绝症,还在这83级台阶上爬上爬下,为争取时间跟生命赛跑,不禁热泪涌上眼眶。
母亲去了,常嘉煌的精神几乎崩溃。为了现代石窟艺术工程,他遭到过非议,妻离子散,经济拮据... ...他动摇过,彷徨过,但是,最终还是母亲的精神支撑着他,他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敦煌。
我们在迷宫一样的洞窟中穿行,每到一个窟,常嘉煌就比划着给我讲他的艺术构想。虽然除了1号窟以外,其余的四个洞窟还只是个雏形,但那些美妙的、如梦如幻的图景已经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热血沸腾。
从临时搭建的栈道顺崖壁而下,我们来到党河河谷。河水潺潺从脚下流过,常嘉煌指着河对面约400米长的岩壁说,准备在那上面用喷绘的手法创作一组大型岩壁画。这组岩壁画将和现代石窟交相辉映,充分展示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他打开手提电脑,给我展示他已设计完成的《凤凰涅槃》效果图。我看到,一只身披霞晖的凤凰,正从斑斓的烈焰中腾空而起,飞过了涅槃山的断崖,飞向美丽的天国。
常嘉煌笔下的凤凰,不正象征着古老的敦煌佛教艺术文化,在停止飞翔600年后,又被赋予了新的寓意,在新时代得到永生... .. (20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