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长在“价值观”“裂变”的时代里

(2006-01-20 13:51:50)
标签:

杂谈

学习

思考

分类: 【发呆时间】学习思考
  什么是价值观?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读书是为了做官,书读得越好,越有希望做大官。记得去年我参观武威文庙,看到一幅明清时期的卷轴画,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你猜怎么着,读书人是上上品,死后是要上天堂的,经商的人最惨,被封为下九流,地位排在小偷妓女之后,死后只能下地狱。这就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价值取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直至整个九十年代,我们北方人说话也好带“广东腔”。直到现在还有“遗迹”。举个最普遍而且大家都可能遇到的事例,在清真饭馆吃完羊羔肉,你跟那些土生土长的饭馆服务员说“结帐”,他们听不懂,非要说“埋单” !因为他们在接受培训时老板教的就是“埋单”。这一简单现象,说明广东当年是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本来被北方人戏称为“鸟语”的广东话,却被会说普通话的北方人当作“前卫”、“时尚”的语言拿来使用,这也说明了人们在市场经济下的价值取向。
  好像有太阳就会有阴影一样,在今天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与我们传统道德理念相悖的社会现象,对我们年轻一代影响极大,混淆了他们的是非界限,搞乱了他们的思想,一时竟不知什么是对与错。比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使不少大学生为了“快速致富”而走捷径,去酒吧当“三陪女”,“傍大款”。北京有一所著名高校,以漂亮女生居多,每到周末便有高级轿车在学校门口排队,其中不乏有外国使馆的高级轿车,女生大一就开始给自己物色“另一半”,外国人是最佳人选,有钱的老板其次,当然,本校的男生是不屑一顾的。
  还有不少从农村来的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进入大学学习,可他们发现城市的生活与他们以往的生活反差是如此之大,于是自卑、迷茫、敏感、苦闷、失落......就像网友李天天一篇帖子的题目:《在城市的马路上迷失了自己的脚》,他们有的愤世嫉俗,不知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在哪里,加之我们现在的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疏于对学生的观察,于是包夜泡网吧,逃课,吸烟赌牌... ... 以至于出现像马加爵那样的极端案例。
  这些事件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这些年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升学率”上,忽视了最为基本的、做“人”的教育,忽视了道德规范的教育。记得我们的小学课本上有几篇经典故事:一个是“孔融让梨”,一个是喊"狼来了”的“放羊的孩子” 。这些经典故事,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后代、培养精神文明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的体现。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单靠这些朴素的故事显然是不够的。在这个价值观“裂变”的时代里,我们的父母、学校和教育专家们,应该在下一代的道德教育方面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总结出让他们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父母,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更是需要加快更新自己已经老化的知识,研究一下心理学和教育学,跟得上孩子们前进的步伐,知道他们所思、所想、所学,了解他们结交的什么朋友,玩的什么电脑游戏... ..等等,.随时校正他们的思想偏差。
  一个突破了道德底线的社会,哪怕它经济再发展,也是一个可怕的、畸形的、走向毁灭的社会。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也为了我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我们都应该坚守好自己道德的底线,培养一种向上、健康、文明的心态和做人、生活的准则。
  我用我最喜欢的郑板桥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