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学习思考 |
分类: 【发呆时间】学习思考 |
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和手头历史资料的增多,我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以前常见的并不希罕的民间手工艺品和兼有实用价值的手工饰品几乎快成为“文物”了。
就拿甘肃古浪黄羊川来说,手艺精湛的老奶奶大多已经不能出门,我去了好多次都没能亲自见到她们,上次准备去离镇子十多华里之外的家里做拜访,无奈黄羊川刚刚下过大雨,道路泥泞,车辆无法通行只好做罢。但我还是收购到了非常精湛的手绣工艺品,是老奶奶们托人带来的,那些散发着浓烈炕烟味的、淳朴的、构图和用色是令人惊叹的和难以想象的手工艺品,令我这个学了多年美术专业的人叹为观止。
就像是城里的孩子习惯于快餐食物和快餐文化、无法潜心去拜读古典名著一样,如今乡里的女孩子也无法像她们的祖母或母亲那样,从小就潜心学习绣花和缝纳。我发现传统的手工技法退化得厉害,甚至在三十几岁的妇女中也没有多少手艺精湛者,倒不如十几岁的小姑娘们之间流传的新式技法来得熟练。
在社会已发展到现代化的今天,如何传承我们的民间艺术、赋予其鲜活的生命、不至于让它们真的变为只能在资料中或收藏家的展柜里才能看到的“文物”?
我的老师说关键在于“情”。他说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关键在于一个“情”字。举例说手绣荷包,就是妹妹送给走西口的哥哥的定情物;再说剪纸,如在我省陇东流传的一个题材叫做“抓髻娃娃”,就是农耕文化中“根”的文化,是原始的对“生殖和繁衍”的崇拜。我说对是对,但它们在农耕文化中可以流传千年,但到了现在的网络经济时代,它们同样成了“文物”,成了被挖掘、被抢救保护的对象。为什么到了这几十年就流传不下去了?老师不语。
我的同学说,民间艺术在于一个“土”字,正是这种“
土”,使它有了不同于学院艺术的别样的感觉,它和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晚年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处。我说这也对,但是民间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玩味的对象,如果它永远走不出老奶奶的炕头,终究有一天要随着人的故去而“故去”的。
我说,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现代化的发展并不相悖,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找出一条“折衷”的路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我身在艺术圈外,反倒能看清一些“庐山真面目”。
民间艺术要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关键是要有一个传承的载体。譬如这些荷包、绣品、剪纸,现在用它于什么地方?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关联吗?怎样使现代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继承传统手工艺,又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类艺术形式或装饰形式,让它们自然而然地而不是刻意地并存于我们身边,随着时间的久远而久远?......
载体之一,是要有一个民间艺人、专家、和民间艺术产品经营者共同构建的运行机制。当然,艺术产品的经营者应该是懂行者,不至于提供错误信息,把发展之路引向歧途。
这就需要“策划”。虽然我的同学不屑于听“策划”一词,好像商业气息太浓重,但是,我还是要说,任何一件事在开始实施之前必有一番“策划”,包括创作一幅艺术作品也是一样,必先有成竹在胸,后方能运筹笔墨。行话叫“构思”或“构图”,行外话就是“策划”嘛!
载体之二,是不能回避的收益问题。(唉,又和钱扯在一起!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要让这些乡里的女孩们,特别是辍学在家和无能力继续升学的女生能够潜心向奶奶、妈妈们学习技艺,不再盲目出去打工,不再承担她们在城里还无法辨别是非的风险,做到就地创造财富,就地改善生活水平,就地保持文化,就得让她们实实在在地得到收益,在品尝收益快乐的同时,激发她们的学习和创作热情,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不就在劳动的付出和所得中得到了延续么?
载体之三,是提取民间艺术元素、用之于新的材质和艺术表现形式。“爆竹声声辞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涉及商业秘密,恕我一笔带过吧!;
)
载体之四,传播媒介。除去传统渠道外,网络是最理想的传播方式之一,据实践者总结,网络电子商务是展示和销售手工艺品的最佳平台,这一点也无须赘述。
在结束本文之前,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一则“不幸”的消息:今年四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而不是以陶瓷为图腾的城市——景德镇。这对以陶瓷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建镇千年的景德镇来说简直是一个致命打击。景德镇近二十年来已经走向衰落是不争的事实,在全国八大陶瓷产区的竞争中,景德镇整个的出口和产值还不及潮州的十分之一。为了保持“国宝民粹”,景德镇失去了做成规模效益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契机。在文化归依和文物情结的心态下,景德镇的瓷器几乎要同御窑址一样,永远定格在文物上。竭力要维护传统的纯洁,结果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好像是悖论细想却又合乎情理,不知是历史和现实谁给谁开了个玩笑。
我们是不是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普遍的真理?... ...
前一篇:“我们缺少人格健全的父亲”
后一篇:由一张工程制图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