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1981年从北京灯市口中学毕业的学生,对学校次年就消失且并入北京市第25中特别反感。我们仍然记得,当时许多老师揭竿而起,联名向教育局抗议取消这所学校的那些事情。多年以后,这种无家可归的情绪仍然感染着我们中的许多人。
在即将到来的150周年校庆之前,当我们想方设法通知更多同学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25中不是我的母校,我是灯市口中学的学生!我注定不会参加这个活动。”

那时候的灯市口中学(25中)校门口(来自北京戎爷博客)
其实,我也曾经是这群同学中的一员。之前的多次校庆,我都没有参加过!即使我知道有许多老同学老学长在那个时候会到场聚会,但出于一种神圣的荣誉感,我不可能让自己放弃原则去到场助阵。毕竟,这是曾经吞噬过我们可爱的学校的那所学校!
谁会在强权面前低头认输?
我的看法彻底改变,是今年年初回到母校参加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是我的老班主任钮重阳老师提名,由校友会组织者钱佩珍老师特别邀请的。
钮老师是我第一任班主任,我后来的一切发展变化,其实都是他支持下才发生的。因此,对钮老师我心存感念。他找我去,我定然要去。

还认识钮老师吧?跟过去竟然完全一样!
我不想讨论这次校友会上面见到了怎样多的和蔼可亲的老师(比如,另一个让我无法忘怀的数学老师刘宝泰也出席了)和怎样多的出名校友(比如,曾经在各个时期对国家发展起过关键推动且建立过卓著声誉的学长也来了),我只想说我在这次会上彻底解决了一个问题:我终于把25中认作自己的母校了。
这不是一种妥协或者投降,是因为在一本厚厚的校史上,我发现了这样的一张学校历史沿革图,在图片上,25中跟灯市口中学的关系,被明确地被展示了出来。
来自校史的图片
闹了半天,灯市口中学本来就是1963年从25中独立出来的。到1982年,她对25中的回归,其实只是家庭的一种重聚,并非被强暴的结果。
不但如此,我发现连我的小学母校灯市口小学,竟然也是1952年从25中分离出来的呢!
看到这里,我那颗忿忿了多年的心,彻底平静下来。既然我们是从这里来的,重归这里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那一天是我这颗被时代扭曲的心重新安宁的一天。
开完会从学校出来,走过门槛,我向下望望。想看看门槛上“灯大附中”的字迹还有没有。

这幢建筑今天还在
我读书的那些年代里从来没有注意过门槛上有“灯大附中”四个字的刻痕。这是我在新浪博客上读一个学长的博文中知道的。这位学长是一位出名的摄影师,他叫北京戎爷爷。戎爷把自己在过去多年拍摄的学校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作为怀念。这四个字其实也很感动人,它的内中透露出了母校的学生(或者老师)曾经有过的怀想。我们曾经想让我们这所学风优良的学校逐渐向上延伸吗?既然我们孕育过出色的灯市口小学,难道我们不能孕育出一所灯市口大学吗?
走过国际艺苑前那颗大树的时候,我又放缓了脚步。这颗大树我真是太熟悉了。因为它附近的院落中住着我另一些难以忘怀的童年的心绪。
在那样的年代里,穿过整个灯市口大街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难道不是只有我们这些重归故里的人才能真心体验到的吗?
大家都回来看看吧!
灯市口中学或25中的新的大门
为了这次盛大的150周年校庆,学校已经进行了至少两年的准备。我们将见到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学长;见到毕业后就去走他乡的海外游子;见到曾经在新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起过意想不到巨大作用的学兄学姐;见到曾经跟自己亲密友好或者剑拔弩张的又爱又恨却忘记了姓名的同桌……更重要的,还会见到我们自始至终尊敬爱戴着的亲爱的老师和风华正茂且没有踏出校门的90后和00后的学弟学妹!
我们曾经爱过的那个灯市口中学就是今天的25中。它将不仅仅永远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它就在现实之中。呼吁和渴望的只有一句:2014年10月12日,请同学们放心地“回家相聚”!

记忆中曾经走过的路!
(本文中的一些照片来自校友北平戎爷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33328010007eo.html的博客,特此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