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吴岩
作家吴岩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975
  • 关注人气:40,4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幻文学不只是讲科学(《河北青年报》)

(2012-12-28 16:14:09)
标签:

末日

杂谈

分类: 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不只是讲科学(《河北青年报》)



“世界末日”的传言又一次在我们一如平常的生活中不攻自破了,一直以来,大家一想到科幻以及科幻文学就会联想到这是在讲什么科学知识吗?其实不然。上周六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科幻与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岩分享了他的理解。

 

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啥关系

有人说,中国的科幻文学没有完全脱离儿童文学的范畴,其实关于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引发人们的关注,也有过一些比较大的争论。

2003年8月6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上海学者葛红兵的一篇文章《不要把科幻文学的苗只种在儿童文学的土里》,之后从事现当代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的王泉根老师则表示,科幻文学的苗不扎在儿童文学里,那扎在哪儿?对此引发了双方的争论。

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至于该扎根在哪儿,我们可以不用去管,因为科幻文学所面对的读者是所有人,而并非是儿童。只不过在我们目前的状况来看,科幻作品确实更加受年轻人和儿童喜欢,儿童科幻小说也确实比成年科幻小说卖得好。

我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儿童文学里有很大一块是科幻文学,而科幻文学中又有一部分作家写的作品是给儿童看的。

事实上,在国外,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的作者通常是两类人,相互并不熟悉。在研究儿童文学的时候会发现,比如某部作品标注的是面向年龄5岁的孩子,但往往看它的是3岁的孩子。因而,我们发现,孩子都喜欢看比自身年龄大的书,比方说,书里的主人公10岁,那么这本书的读者很可能不是10岁的孩子,而是年龄更小的。因为从心理学上来看,孩子会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要成熟。


科幻文学不只是讲科学(《河北青年报》)

科幻文学告诉我们方法

前不久我刚看完韩松的作品《高铁》,那么《高铁》和他之前的《地铁》两本书的区别在哪儿?韩松介绍说,《地铁》写得更早,《高铁》则集中一些,除了有现实的东西之外,还有更多对世界的困惑和不理解。身处这个世界里,读者可以把高铁当成高铁,当成国家,也可以当成宇宙。

在互联网出来后,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人成了高铁中的一个螺丝钉或者一个机器,你很想下去,但是又很危险,所以你不断采取各种努力,想把断裂的车厢拼在一块儿……

我感觉韩松的作品很独特,我们平常可以从三维世界里去理解周围,但是读他的作品,需要在另外一个维度去观察。有点像毕加索最开始画人的侧面,即便你看不到,他还是把所有的侧面都画在一张纸上。如果说刘慈欣小说里写了降维,那么韩松的小说则是升维的。

韩松的作品中还包含了一些方法学,比如刚才《高铁》里的车厢,一会儿是代表车厢,一会儿代表宇宙,它所替代的东西随时都在跳动,这样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和思考的方法。

科幻文学不只是讲科学(《河北青年报》)


作家本人也可能看不懂

我每次上科幻课都会让大家读一些东西,来一起分析一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很多东西可能作者本人也不懂,只是瞬间的一个想法,他也期待着多元解读,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是对的。我们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讨论,但是讨论半天没有结果。后来有一位负责主讲的同学就把原文原原本本抄下来,拿给外国人,让他帮忙看看是什么意思。但是外国人回答是:“bad writing”(写得太差了),他都看不懂。因而,解读的过程是大家在添砖加瓦的过程。

但是有的作品背后有我们知识体系内没有的背景知识,这完全有可能。这就让我们开始去找别的读物,进行扩展阅读。举个例子,美国的行星学家卡尔·萨根看过很多科幻小说,他对火星感兴趣,就去研读一些资料,后来发现科幻小说里写错了。因而可以说,科幻文学把他带进了研究行星的大门。

如果确实碰到怎么读也读不懂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去花时间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当你花几年时间悟出来后,会发现原来这么简单。

科幻文学不只是讲科学(《河北青年报》)

科幻文学教学何去何从

儿童文学等专业都有一个对口的就业方向,比如可以去当语文教师。但是科幻没有一个对口的专业,学成之后当什么呢?所以现在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展创意产业领域。

我们在研究生教学中,想从科幻批评逐渐过渡到科幻写作上。另外,在本科生教学中,全国上千所高校中,涉及科幻文学教学的学校才不到20所,而很多本科生又对科幻文学非常向往。因而应该广泛推广这种教育。

要写科幻,不能从现有的科普读物里找灵感,因为是别人找过的,咀嚼过的。一个好的作者在处理科学的时候有他自己的一套办法。韩松小说中的戏仿科学话语,看着就跟真的一样,但是跟科学并没有关系。这也是一种方式去讲我们的时代,寻求科学时代的特点。

我在给家长和老师等做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科幻的了解还是太少了,科幻不只是在谈科学、科普,这其实是有关创意的一个领域,从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如何改变生活。通过科幻,我们可以给孩子的生活和思路多打开几道门,而目前来看,孩子们所获取的知识往往在关闭一些门,只冲着高考这一道门。

■文/本报记者刘佳瑞、《书女沙龙》

载《河北青年报》2012-12-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