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研究》(2011年第一期)编者的话

标签:
中国科幻研究杂谈 |
分类: 科幻文学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是三毛创作的歌曲《橄榄树》中的一句。
远方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在这段歌词中却明显标志着一种时间性。即代表过去,又代表将来。我们从遥远的过去走来,还会走向更遥远的未来。在这些时空标记的背后,歌词还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不安,这种不安有对当前状态的否定、不满、忧愁、空虚、拒斥,也有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歌词所表达的那种恍惚的历史观,那种行走不定的漂泊生活,就更是它感人至深的要义所在。
虚与实,在三毛的这两句话中拿捏得很好。科幻小说也是虚实之间的一种文学类型。它跟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跟科学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它跟人类的愿望之间的贯通性,导致了它很难被纳入任何一种批评体系。当成浪漫主义文学不太对,当成现实主义文学就更不对,当成现代主义看着太古典,当成古典主义又显得太现代。于是,古往今来,对科幻文学的研究成了一种另类研究,崇尚确定的人认为它“太飘忽”,喜欢想象的人认为它“太现实”。但是,恰恰在这种飘忽与现实之间,才真正展现着人类想象力的本源性。
由于《三体3》、《地铁》等书的热议,许多媒体记者询问到底什么是科幻文学。于是,上述种种激发人想象的问题便重新展现。这反过来凸现了科幻研究的重要性。至少从这些问题上看,科幻研究应该是比科幻创作先行的。它应该能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遗憾的是,从历史上看,科幻研究常常是滞后于创作的。作家打开片片新的天地,研究者才开始进入。我把这些描述成作家是前哨士兵,他们打下阵地,研究者带着种种设备进入整理阵地。研究者不但会对战场品头论足,也会参与抢救士兵。但是,研究者更多的还是去思考,到底为什么打仗?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本期《中国科幻研究》,仍旧沿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在论文方面,《论火星科幻热》聚焦于科幻小说中一类常见题材,既分析了这种题材本身的哲学性质、中西作家在处理这一题材时的差异,也探索了科幻文学跟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混乱中的秩序—论〈红色海洋〉的叙事艺术》探索了韩松科幻小说名作《红色海洋》中的时间谜团。《晚清“科学小说”源流初探》聚焦于科学小说的名称变迁。《1949-1966中国大陆科幻小说的译介及影响分析》是一篇文献统计和分析的论文,主要针对文革前17年的中国科幻翻译进行。作者是一位本科学生,能进行这样比较全面细致的文献处理工作,相当难能可贵。
2010年8月,在成都和东京分别召开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星云奖”颁奖大会、《科幻世界》“银河奖”颁奖大会、2010年年度日本科幻大会,一些当红作家分别到会发表了自己的高论,其中不乏相当有深度者。为此,我们选发了一组其中的会议发言,大家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作家对当代科幻问题的思考,已经走入了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状态,而这一状态的持续,将可能引发创作和科研方面的更多创意爆发。本期还选发了对一些获奖作品的评论文章。
本刊第一期刊行之后,编者收到了来自香港、台湾和内地一些作家、读者的信息,纷纷评论本刊的创办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要特别感谢这些专家学者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能不断赐稿,让我们的刊物真正成为中国科幻研究的重要阵地。
吴岩
201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