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诗人郭曰方在京与香港高校青年座谈

标签:
郭曰方科学诗杂谈 |
分类: 生活在神秘的世界里 |
中科院文联主席、科学诗人郭曰方
7月10日,中科院文联主席、科学诗人郭曰方在中科院机关的一间小会议室里与20多名来京访问的香港青年进行了一次轻松融洽的“家庭式”聚会。这些年轻人均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树仁大学的在校学生,他们是慕名来拜访郭曰方的。
谈话间,郭曰方通过讲故事、吟诗歌的方式与同学们讨论了有关理想、人生、爱情、事业等方面的问题,并与他们分享了自己从事文艺创作的快乐与感悟。
郭曰方说,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事情是自己所不能选择的,比如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是她们无私地养育了我们,选择她们就是选择了自己。他讲到,我的家住在河南原阳农村,那里靠近黄河,距离县城很远,上中学的时候,就只能住校。学校的生活很苦,二三十个同学挤在一间破庙里,睡的是通铺,有些同学交不起伙食费,就从家里背粮上学。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等,但到毕业时,却面临着一次严峻选择:全校共有12个初中毕业班,而本校的高中只招2个班,所以我决定离开本校,到黄河对岸去报考开封市的高中。
那是1957年,也是这个时候,天下着很大的雨,我和一位同班好友背着行李,撑着一把不大顶用的油纸伞向开封进发。从县城到开封有80多里路,我们冒着大雨,在泥泞里走了整整一天,又饿又累,天快黑的时候才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村庄。见路旁有户人家,便上前敲门求宿。开门的是位老大娘,她打量着我们,“干啥的?”,“老奶奶,我们是去开封考学的,想在您家歇歇”,“快进屋吧!”。听说我们是去考学的,老奶奶忙把我们让进屋,还做了热气腾腾的两大碗面条。她一边看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面条,一边不住地唠叨着:“好孩子,有志气,要多读书!”。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我们就起拜谢了老奶奶上了路。来到黄河渡口,因为前几天下了大雨,又正赶上汛期,只见黄河宽阔无比,河上水流翻滚,浊浪排空!按说像这样大的风浪是不宜开船的。因为当时的渡船只有十几米长,木头做的,在这样大的风浪中随时都有覆没的危险。但我们如果当天不过河的话,就会错过考期。我们焦急地跑到老艄公跟前央求他送我们过河,老艄公听说我们是进城赶考的学生,二话没说,抡起竹篙冲我们喊:“孩子们,上船!”,小船在风浪里颠簸了2个多小时,船到河心,一个大浪涌来,小船被冲得在水里团团打转,放下锚链都够不着河底,只能急速向下游漂去,等我们好不容易到达黄河南岸的时候,浑身都湿透了。我们站在岸边,向伫立船头的老艄公深深一躬,挥泪向他告别。苍天不负有心人,结果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开封一中。几十年过去了,每想起当年渡黄河考学的情景,总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那位老奶奶和那位老艄公大约已不在人世了,但故乡人民那种无私的爱,已经溶入进我这个拳拳赤子的血液,永远催动我前进的脚步,让我勇敢地走向一个又一个风急浪高的人生渡口。
在谈起为什么选择诗歌创作时,郭曰方说,1981年1月,我的命运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当时,我正在方毅副总理身边做秘书,突然身患胃癌,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接着便是5年的化疗。一想到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前途、事业、家庭,转眼都将化为泡影,每天都是挥之不去的焦虑、烦躁、失望和苦恼。有一次,方毅副总理到家里来看我,他鼓励我同疾病斗争,有时间可以写写诗。我从学生时代就喜欢诗歌。诗歌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净化心灵。在病情稍稍有些好转的时候,有一次我去香山游玩,看到人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上攀登,就想到,人生就像一条山路,就创作了一首题为“山路”的诗:就这样盘旋着,或插入云端,或沉入谷底;就这样匍匐着,或攀着悬崖,或贴着峭壁……曾经有山崩地裂,曾经有闪电霹雳,曾经有热浪侵扰,曾经有寒流袭击,这算得了什么呢?你昂起头颅,你伸出手臂,你相信,前方有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高处有一片崭新的天地……
郭曰方说,此后,我就利用休息的间隙捕捉灵感、解析人生,将经历过的片断往事和对未来的憧憬,编织成“真善美”的花环,凝聚成隽永的诗篇。写诗,使我忘掉了病痛,转移了注意目标,在我同疾病斗争的道路上,开满了诗的花朵。特别是这几年,写了不少歌颂科学家的诗歌,在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中受到广泛欢迎。
郭曰方向同学们赠送了《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诗集签名本。
同学们对郭曰方这种面对厄运不沉沦颓丧,而是毅然奋起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临别,纷纷请他寄语年轻人一句话,郭曰方说,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终会取得成功;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在面临人生关键的抉择时正确地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坚强地面对生活。
中国科学院网站 记者 段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