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从北师大科幻课程中学习到的东西

(2009-03-29 10:34:21)
标签:

科幻

课程

北师大

杂谈

分类: 科幻硕士方向

我从北师大科幻课程中学习到的东西

知识是从这些散乱的亮点中汇聚起来的

 

 

2003级科幻文学课堂讨论实录

似乎有些怀旧。其实不是。

主要是查找文件中看到了当时我做的课堂笔录,觉得特别有启发。第一届科幻研究生,虽然来自不同背景,也不是特别知道科幻的情况,但却在讨论时提出了非常多的见解。他们的学术素养令我肃然起敬。教学相长,我无法给他们什么,只是说,跟大家一起学习。结果,当然是向他们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记录一:主要问题

1、  科幻作品的性格不突出的问题、科学内容的符号化(如时间机器)、科幻是平台或背景导致认为科幻的主要主题寻求—人的生存(异化、权力与科学结合、个性张扬、英雄主题、寻找主题、宗教主题、当代人能否成为神?信仰能否存在?历史能否改变?)

2、  科幻的逻辑结构是科学理论或科学技术。

3、  从发展角度观察争论,语境变化问题。

4、  文学性与科幻性是否对立?

 

对小说《走进灵光》的讨论

李荣梅:情节、典型环境、人物。喜欢《走进灵光》中格尔高尔这个人物。

刘秀娟:阅读是不经意地积累。不必查找。应该无想法的读。能震撼人心的。第一感是最重要的。最喜欢《走进灵光》但与李的喜欢不同。自我感受性的。这部作品环境模糊,性格不突出,但灵魂震撼。生存状况的表述。思考(如细节)

为什么说是科幻呢?只是因为写了时间机器?当代人能否成为英雄的问题。信仰是否存在的问题。在与不在,是否能改变历史的问题。时间到底是什么的悖论问题。

黄传义:读了两遍。思考作者的目的。人物形象、与生活相互比较。艺术技巧、语言和意境。科幻不是很塑造人物、意境,但给人思考的空间。

 

对小说《1984》的讨论

肖洁:象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感到压抑。

胡俊:作者的新想法。思想。三条真理。思想警察的震撼性。

冯臻:统治阶级的阴谋。集权制度对社会、个人的异化。福科“谁替代我们?”已经无意识化。WINSTON的个性张扬。日记。一种涉及政治的科幻小说。权力的各种内容。

杨蓓:政治寓言。文学性大于科幻性。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反思。人的异化。先进科技+独裁。反文化性。

冯臻:异化是科幻的永恒主题。英雄主题也是。文学具有逻辑结构。魔幻的结构是魔法、是个的结构是情感、小说的结构是日常生活、科幻的结构是科学技术。科技是科幻的背景。科学逻辑建构科幻的背景,而人在其中活动。

中华:还应该看ANY RAND的作品。反应现实的,不靠科学。

高福军: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挣扎。另外两个人则显得有力量。有目标。没有神就创造神。

 

对小说《霜与火》的讨论

冯:8天生命的星球。真实性并不需要讨论。永恒的是正义感。西姆抗争命运。这个世界甚至要剥夺他人来延续自己。科幻是个平台。话语—情感审美—哲学理性—人本主义。

杨蓓:冯讲的是软科幻的特点。西姆是逃避主义者。希望逃出星球。这也是一个寻求的主题。寻求永恒、永恒、人生的意义。

刘秀娟:科幻的真实性、人的异化、科幻与文学的关系、英雄主义等的争论都来自文化背景。语境问题。张炜说过。当代人对现状表现出反抗、揭露、黑色幽默。而过去则是灵魂的拯救。科幻的过去向往未来,期望真实。现在则将真实隐退。异化也是科幻自身的变化。期望回到脱魅之前。在流行文学阶段可能科幻性强。而在现在则强调文学性。不断去寻找。科幻的英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所有这些都是语境的变化。

 

 

记录二:电影《2001年:太空探险》

看这部电影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感受是什么?与其他科幻不同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它是科幻的经典为什么它是电影的经典?在西方它为什么流行?为什么在中国不能流行?

 

吴岩的引导

第一章:远古的压抑—黑暗的、荒凉的、暴力的

人类漫长的历史,充满痛苦、等待、冲突

自然的宏伟力量

启蒙后的音乐转而成为查拉图斯特拉

衔接是骨头的上天

 

第二章:人化自然—光亮的、多元综合的、技术的、但非舒适非人性的

机器文明的极限—太空城文明,肆意渲染机器和宇宙文明,回顾100000年。

进入神的视野

文明前进与文化停滞并行

超自然力量永远在身旁,探索将永无完结

衔接是石块的信息

 

第三章:人的异化—工具变成自己的束缚,是神还是病人?人类渎神了

人分成两类,沉睡的和苏醒的。苏醒的掌权。

完美的机器文明:完美、精确、无情

对全能的反抗

机器变化过程的细微化—私人谈话、说不清、怀疑

电脑核心是否人脑的核心,也会生病?

人机较量—大小对比、僵持

衔接是石块的消息

 

第四章:神的世界—斑斓的色彩、交响的

几何图形、无规则图形、色块和补色块、大爆炸、宇宙美色

内外融合、羽化重生

 

电影预言性:

技术预言:如语音控制、COM、HAL、地面模拟器

过程预言:与家人通话、航天、人工智能、危机处理、政治骗局、技术细节等

电影的艺术性:技术(飞翔的笔、太空城内外)、艺术语言(缓慢的、非理性的、杂乱性、少语言的、对人类变化的耐心、无表演的表演)、隐喻性(两个生日等)、画面(美学化、几何化、透视化)、音乐(查拉图斯特拉:力量、神秘、神圣;蓝色多瑙河:太空、美好、复杂多元性;无声:宏阔、辽远;人声与超人声:超现实、神秘、压力;呼吸声、轰鸣声、交响乐声)

 

 

同学们的讨论

杨蓓:宗教解读法。画面具有宗教性、电影作者为犹太人、朝圣图像。7颗钻石的神意识等。性意识的解读法。水的意向多次出现。

刘秀娟:西方追寻起源,而中国人不谈论起源。中国起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中国人探索其他内容。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是线索的逻辑化。电影可能更加好。

冯臻:故事是诗性的。非叙事性的。骨头除了太空船外,还有碎裂的杯子。石板是从头到尾的贯穿。

钟华:导演和作者对科学的看法不同。导演认为科学可能是障碍。而作者认为科学是造福的。导演认为科学可能超越战争。电影中从最开始就有战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