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田松科幻学术研讨会莱辛杂谈 |
分类: 莱辛科幻研讨会 |
田 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我认为,“科幻小说”就是一个思想试验:设想一种场景,设想一种可能性,然后想象一下在这种可能性中会发生什么事情。不少小说也是一种思想试验:将人放在局限的环境中,放大和突现人的性格矛盾。但是科幻小说有其特殊之处:以往我们是在舞台上考虑人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悲欢离合,而舞台基本是稳定的,现在舞台在却不断变化了。在以往的年代里,一个人有限的一生中,他所生活的环境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科技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使得这种变化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而科幻小说恰好是表达场景变化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单说“小说”,核心还是强调对人类社会本身的反省;而说到“科幻”,我们就会想到里面的“科学”会给我带来关于未来的一些惊奇的变化。我们对科学其实就有了两种态度,也就是科幻小说中有科学元素,我们是怎样对待这个科学元素的。一种是认同的,赞赏的,期待的,硬科幻就常常容易是这样,因为在其中我们强调里边涉及到的科学细节都非常真实、准确,比如凡尔纳的《神秘岛》完全可以作为科普来读,这就是硬科幻的代表,科学细节都很逼真。当你作为一个硬科幻作家,越来越强调科学细节逼真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认同它,欣赏它,否则你就没有兴趣去琢磨它,这时,你会不自觉地用科学去展现新奇的、前所未有的、光辉的、灿烂的未来。
反过来还有另一种态度,就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可能性是持旁观的、冷静的态度,这种旁观和冷静是基于一种人性,基于他自己对人性本身、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于是结果就是批判的,反思的。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并未解释铁幕的原理是怎么回事,怎么实现功能,他直接就假设了这种可能性,然后说在这种可能性之下,人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按照我的检索,我感觉莱辛是属于后一路的,是旁观的,虽然她用了很多科学的元素。又比如《羚羊与秧鸡》,在其中作者也设想了未来,也没有解释具体技术细节,也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在这种背景下,还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对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榨的反思和批判。
我感到她走的也是第二种路子。我们的科幻小说作家,尤其是主张硬科幻的作家,喜欢对科学细节的把握,但我觉得仅仅这样是不够,需要跳出来,有一种旁观的,对文明本身的宏观的批判。对于硬科幻作家,我最欣赏的是迈克尔·克莱顿,他的书里对科学的细节,如《侏罗纪公园》,我认为这是对混沌理论的最好的一个科普著作,他把科学细节和他对文明的批判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说将来若是说像他这样的科幻小说作家得了诺贝尔奖,那才是科幻的全胜,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