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知识管理学校 |
分类: 管理学 |
学校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方法(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吴 岩 姚 翔
一、知识管理的产生及内涵
以往人们一直以为,知识是哲学或教育学所研究的问题。但是,最近20年来,知识也引起了管理学界的重视。当人们考察一种产品或一个企业的成功时,会发现他们成功的基础其实包含着重要的知识含量。技术发明是知识,而使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迅速获得市场份额,以及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不败地位、巩固销售等各方面,都需要知识。一个企业越是把这些知识生产好、利用好,越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由此,知识管理在管理学领域中逐渐被重视。
知识管理不单单在企业中有用,在学校管理中也有着重要价值。但凡优秀的学校,都有一系列成功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知识”。但凡优秀的教研组或者年级组,都有自己成功的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办法,这些办法也是“知识”。而优秀教师身上则有更多的、令他成功的“知识”。这样看来,如何在群体和组织中发掘、使用、传播、创造知识,令组织更加有效,就成了学校知识管理的最重要问题。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指出,知识可以划分为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两类。形式知识是指已经用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学校的规章制度、年级组备课的记录、教师写好的教案或心得,等等,都是形式知识。形式知识在学校中常常被忽视。制度形同虚设,备课记录无人查阅,教案和心得仅仅为应付检查,就完全达不到将知识用于组织改进的效果。因此,校长在形式知识管理方面可做的事情很多。与形式知识不同,暗默知识是未被编码的知识。由于未被编码,因此暂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可能这些知识被所有者意识到了,但又很难被表述。暗默知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深深地扎根在个人的行动、切身体验、价值观或情感之中。因此,暗默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野中郁次郎把这种转换分为四种模式:从暗默知识向暗默知识的转化叫做共同化,如一位年轻教师经常去听某位老教师的课并与之探讨,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理念或经验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位年轻教师,这里就实现了暗默知识的转化,即共同化。从暗默知识向形式知识的转化叫做表出化,如某位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把通过反思获得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表出化过程。从形式知识向形式知识的转化叫做联结化,如学校把教师的形式知识如教案、教学反思等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以便其他教师更好地查询和参考的过程就是联结化。从形式知识向暗默知识的转化称为内在化,如某位教师学习或参考其他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等形式知识资料,教案或者教学反思中的思想、内容可能会成为这位教师的某种教学理念或行为,这就实现了形式知识的内在化过程。校长应该充分了解这四个不同的转化过程,并由此找到开发、保存学校竞争力的更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