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考虑晋升问题!
两种对立的观点总在耳边。
在一边,是你必须进入社会常模体系。不进入,你将在社会比较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另一边,你散漫无羁生活态度逼迫你放弃这一切。
前几天老洪说,我们离退休也就3000-4000天。于是,你突然感到,你可支配的、富于感觉的生命其实正在走向终结。
倒不是说60岁之后人会没有智慧,会失去创造力,但在你体力仍然可以支持工作的时候,把那么多时间放在无用的事情上,难道不是一种可耻的挥霍?
为了在极端对立的两级之间进行权衡,下午我干脆去了牙医诊所,打上麻药,给自己做了一次大大的牙科治疗。这是对身体的照顾呢,还是让自己游离于失去知觉的边缘?我只知道,在随后的两周中,我还会再做数次同样的治疗!
给牙齿打洞之后,突发奇想,要踱到新街口外的“超声波”看看音响器材,感受感受听觉世界的表象。
买一套音响设备一直是我的奢望。跟买一只天文望远镜的奢望一样。与望远镜不同的,是我对音响还稍有接触。记得少年时代,我邻居有个叫刘丹的大我两岁男孩,他是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用一只大口径喇叭和一只木箱制作的音箱,至今仍然令我无法忘怀。可惜的是,超声波店中的所有高级产品,都无法达到我曾经听过的那种享受水平。我还不能发问。因为售货员把我当成一个懵懂的、对音乐一无所知的、根本无法理解“专业器材”的傻冒!
我就是个傻冒,这无可置疑!
被这位老兄揶揄了一顿,我倒高兴起来。真是惊奇!
于是,再到对面的中国书店掏书。在故旧书中翻腾了一阵,还算有点收获,找到了不那么古旧的《第一个回合》。这部小说大概在30年前我曾经通过“小说联播”熟悉过,当时印象极其深刻。里面除了50年代的工业重建,还有青年工人之间的爱情。在那个年龄的我,被于敏的写法所感动,该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吧?不但是我,许多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我的一个学电脑的表哥,也是这部作品的Fans,当时他就买过一本放在家里。
走过新街口半新半古的大街,看着被拆分了的老城街巷,凝视一个一个的步行者和骑车人,我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哪个世界更加真实?是打车上下班看校长论文听研究生谈访谈思路为了教书阅读科幻小说分析科幻小说拆解科幻小说逼着英文不好的学生没完没了地啃咬原著更加真实?还是游走于这些温热的记忆中已经故去的老城市的遗迹想象着北京过去100年的遥远历史更加真实?
总有一天,当你的记忆力在万千的杂乱与无聊事务中迅速衰退的时候,你就知道真正的抉择所在了。不是社会常模,不是散漫自足。都不是!你必须在变成白痴还是或变成固执的怪老头之间抉择!
这哪里是什么抉择?

写过电影《桥》、《赵一曼》和小说《第一个回合》的作家于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