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幻文学 |
打开饱含长春地校历史的旧柜子,里面不整齐地摆满了书和采访的资料……看着它们,英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眼里闪动着泪花。
1992年,已在大学讲坛站了十年却笔耕不辍的英子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她崇尚并努力实践着儿童美文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的创作,同时,科幻小说也是她的创作方向。她认为,让孩子从小浸润在文学中不仅使其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塑造美好的心灵。于是,而立之年的英子童心未泯,她把自己的开朗、活泼、浪漫、幻想和直率融入她的作品中,一口气创作出版了《森林边的秀米》儿童文学美文集、《毒蛇的报复》等科普故事集和《百姓老故事》纪实散文集,以及《走出神农架》、《翡翠山谷》等儿童中长篇科幻小说;她的60余篇散文、纪实散文、科幻小说及儿童文学作品发表在《作家》、《美文》、《儿童文学》等20余种全国著名的刊物上。
1997年以后英子的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她的4万字中篇科幻小说《翡翠山谷》获得了第五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大奖。同年,她的童话《到非洲去看树》获得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在此后的五年中,英子的科幻小说和儿童美文专集相继获得了冰心图书奖和吉林省文学创作各类奖项。2002年,英子优美的儿童美文专集又获得了首届吉林文学奖。这是吉林省文学界至高的荣誉,《森林边的秀米》让英子捧回了金版的《论语》奖杯。这个金灿灿的奖杯也更加激活了英子的创作灵感,使她对生活更充满了深情。现在的英子已经是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学创作中心的特邀作家和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了。
在英子办公室门旁的一角,有一个记载着长春地校历史的旧柜子。打开它,里面不整齐地摆满了英子的作品和采访资料。看着它们,英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眼里闪动着泪花。这个柜子像一个文学宝库,打开它,就能看见一篇篇美妙、脍炙人口的文章;打开它,就会看见几乎被厚重的历史淹没了的艰难而沧桑的足迹;打开它,就会看见英子为这一切所倾注的全部心血……
1998年春天,踏着冰雪,英子走进了吉林省作家协会的会议室。那神圣的一刻,成了英子生命的转折点……
1957年,英子出生在河南省一个文人世家。她的父亲余昂先生是《河南日报》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著名战地记者。余昂先生曾参与编辑出版了鼓舞几代人的《志愿军英雄传》,并且是该书中《一切为了伤员》、《安全行车的能手》等著名战地报告文学的作者。英子从小长在报社,与报纸一起长大。她爱父亲,更爱文学,大学毕业后,她一边教书,一边坚持文学创作。1998年3月的一天,名不见经传的英子突然接到吉林省作协的会议通知。12日,当英子踏着冰雪走进会议室,只听见人们相互念叨着——“英子是谁?"英子才知道她获得了吉林省作协颁发的文学鼓励奖大奖。当时会议室里的许多知名作家谁也不认识英子,是《作家》的名誉主编王成刚先生慧眼识珠,发现了这个作品挥洒得像从心底流淌着清泉、跳跃着晶莹水花般年轻的女作家。老先生看着英子的《到非洲去看树》,拍案叫绝,“这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啊!"英子因《翡翠山谷》而获得了多少作家梦寐以求的鼓励大奖。这一刻是那么神圣,英子永远也忘不了,她说:“这是我生命的转折点!我决不辜负老作家对我的殷切希望,我不会放弃手中的笔,要当一个好作家!"
“写《朝鲜战场写真》让我的眼泪无数次洒落在键盘上。普通老兵的真情讲述,给我上了生命里最生动的一课。虽然这部书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出版,但是我不后悔,因为它是我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1999年,热爱儿童美文、钟情科幻小说创作的英子突然又痴迷于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场写真》的写作。
1998年至1999年,英子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数次深入我省公主岭、郭家店两地的荣军院和省内大多数部队干休所,采访了160余位1954年以前参加革命如今却无依无靠的老军人。她采访的对象上至副司令员,下至马夫、炊事员,年龄最长的90岁,最年轻的也有68岁了;正是这些老志愿军普通官兵讲述的真实而且未披露的战地史实,一次次深深地震撼着英子的心。英子每次去荣军院,那里的老人们就自觉地排着长队,一个一个地给她讲故事。往往一天下来,忙得英子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去卫生间,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在记录和谈话。采访结束时常常是深夜,英子就独自一人赶夜路返回长春,她的丈夫戏称:“你真是个独行侠,胆子好大啊"!
当时只挣700余元工资的英子为采访耗去了家里积攒多年的1万2千多元钱,而每次去荣军院她还要为老人们带去些日用品和吃的。而她自己却因数月营养匮乏、劳累过度而体质下降,三次高烧,嘴里满是燎泡。尽管这样,英子每次采访归来仍是激情澎湃,不顾劳累,马上整理采访笔记,把这些宝贵的资料及时保存好。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总司令韩先楚打飞机,志愿军军部被炸、军长牺牲,上甘岭战役等等许多生动、悲壮的故事随着计算机键盘的噼啪声,缓缓地从英子的心底流出。多少次她的眼泪落在键盘上,多少次她泣不成声。她为这些垂垂老矣的老兵们,为这些平凡却做出壮举的老兵们,为这些孤独却依然对祖国肝胆相照、忠贞不渝的老兵们而心折不已。
这部长达数十万字的《朝鲜战场写真》终因某些原因没能面世,但是,其中的一些精彩章节已陆续发表在畅销杂志《章回小说》、《今古传奇》和各种报刊上,并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好评。
《朝鲜战场写真》的创作让英子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她因此也喜欢上了纪实散文。1999年《作家》全年为英子的纪实散文开辟了“百姓老故事"专栏,而发表在《作家》第9期上的《住店不住店,先吃一碗面》成为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新千年电影剧本的候选作品之一。
课堂上,英子动情地朗诵着自己的作文。学生纷纷为她打分。一个男生说:“我给不及格。”于是,课堂笑声四起,气氛活跃起来
对文学根深蒂固的热爱,对采访充满的渴望,为英子的创作蓄积着能量。她把这种能量毫无保留地释放在她的作品中,释放在她的课堂上。
许多年一直教授写作课的英子每当给学生布置作文时,自己都会认真地写一篇。每一次作文讲评课,学生们都陶醉在英子优美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中,她的文采、她的思想影响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她告诉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有运用中国语言深厚的功底,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生非常愿意与这个诚实、天真、善良、有才华的作家老师交朋友。他们经常请她指导自办文学刊物的创作,请她担当诗歌散文朗诵会的评委,或把自已的心事向她倾诉。
今年,英子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讲授文学与写作两门课,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学创作深厚的底蕴为她的讲授拓宽了瓶颈。她时常以作家的身份,以其自身成长的经历去说服教育学生。她认为:只要努力,有真才实学,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竞争是公平的、公正的。她经常这样说:“听党话,跟党走。"尽管学生因她的老派话而大笑,但还是愿意听她的话、听她的课。
现在,英子的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她要每天上网1个小时浏览《中国作家网》,把名篇佳作贴到吉大的BBS上;她每天2个小时在网上自学《新东方英语》。她说:“我每天必须这样,不然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了。我将来想成为一个美文翻译家,把国外的文章优美地翻译过来,让孩子们充分享受中国语言的味道,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文章引用自:http://xiaobao.jlu.edu.cn/~xiaobao/0104/wenyifukan/htm/zonghe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