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促进科普与创新 |
|
——访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 郑培明
在中国科学院一次高层工作会议的休会间隙,本报记者带着“科学幻想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因他要主持会议,时间很仓促,但白春礼院士还是欣然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科学幻想作品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什么作用吗?您喜欢阅读科学幻想作品吗?
白春礼:科幻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自己在小时候比较爱看科幻小说,包括探险类小说,包括对世界、宇宙未来的发展预测的作品。科学幻想作品对于增强年轻人热爱科学的热情,从而选择科学作为他终身从事的职业,这个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可惜我们现在好的科幻小说非常少,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科幻对于科普也很重要。其实很多的科幻小说也带来了对科普的热情,很多是对科学前瞻、技术预测的继续和延伸,这样的科幻作品实际上对社会公众理解科学、相信科学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优秀的科幻作品非常少,因为它要求作者既要懂科学,又要有非常好的文笔。自主创新中很多科幻想法,在原来有的科幻小说中都是预期了现在新的东西,包括克拉克提出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1945年,克拉克在小说中提出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概念,想象在距地球3万6千公里的空中构建一个通讯卫星网,为整个世界提供全程通讯服务。他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到了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的设想终于得以实现,他也因此被誉为“人造通讯卫星之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克拉克的许多预言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如今星空中有一颗星星的名字就叫克拉克。这也说明了科学幻想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联系。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