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系列科幻专访之一:郭传杰谈科幻

(2007-01-29 20:46:32)
分类: 科幻文学

《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系列科幻专访之一:郭传杰谈科幻

科幻:唤醒科学兴趣 拓展想象空间

——访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

郑培明

记者:您觉得科学幻想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郭传杰:科学幻想对自主创新、对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来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首先它对小孩的兴趣影响很大。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概有50%的人对科学产生兴趣都与科学幻想有关。兴趣是怎么产生的呢?对于小孩来说,一方面是靠自己,另一方面是靠引导。科幻小说把情节、科学、知识,以及未来的、现在还不知道的知识和奥秘都放在一起,这些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这就从根儿上来提高人的创新意识。第二点,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想象是无限的空间。科幻作品本身就是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的文学作品。这对提高小孩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如何去想象,引导他们往哪一个方向去想象,对于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方面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科幻为什么在中国发展不起来,在国外,很多作品人们都非常爱看,如《星球大战》这样的作品中国人能不能搞出来?孙悟空是什么时候的?孙悟空是古人的想象力,包括“千里眼”、“顺风耳”、“土行僧”,我小时候看的《封神榜》,都是反映了古人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想象力,一直流传到今天,虽不一定有太多的科学根据,但把科学延伸一下,与这些想象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我记得读书的时候,看过一个四川作家写的《激光岛》的科幻作品,激光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项很新的技术,不像今天已经应用很普遍了,当时我感到非常有意思。所以,不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没有科幻,而是后来应试教育、整个社会的压抑感,限制了人的这种想象力,青少年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上个好学校,没有时间去读科幻作品,也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但国外不是这样的,对于小孩子先让他们去玩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来开发人的想象力。知名的科幻小说都是在西方那种科学文化的氛围里产生出来的。要提高科学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全社会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意识没有,能力从何而来?而科幻正是在增强创新意识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作用的基本点,一个是引起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另一个是拓展思维、扩大想象空间。
 
记者:中国科技大学在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郭传杰:从科幻这个角度来说,一种情况是人的创新意识越少、创新能力越低的时候,人越不大容易产生科学幻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的理性成分越多幻想的成分就越少,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幻想的东西就比在儿童少年时期相对少了。科学幻想作品更多地产生在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相结合的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唯实求真的精神,敢于打破权威、藐视权威。中国科大最近成立了科学传播研究发展中心,还开设了全国首个科学传播的专业,有一个系叫科技政策与传播系,主要是培养科学编辑记者。
 
现在科学传播不仅是靠媒体在做,整个社会都要增强科学意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纲要,什么叫公民科学素质?公民科学素质如何去测评?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弥乐尔开创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这个领域。我国搞了5次测评,基本上都是延用了弥乐尔的适于西方文化背景的测评体系,如果没有将那些问卷及问题与中国的情况结合起来,就很难客观地反映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的情况。针对中国的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和中国公民科学文化的水平,现在正在进行一个研究课题,叫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实证,包括研究中国传播学的基本机理、形式、机制,以及如何运用于科学传播。前不久,中国科大搞了个DV大赛,其中有很多就是科幻、动漫的内容和形式,也体现出中国科大学生的业余创造;另外,有些科普产品做得也非常好,如日前在安徽芜湖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普产品博览会上,中国科技大学就展出了不少产品,不过其中更多的是用于科普展馆的人机互动的产品,科幻类文学艺术作品比较少。我去工程学院看了一位教授做的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普展品,福建省的一个科普馆投资了40万元,产品有动漫和DV的功能。
 
有些科学家就是因为从小受了科学幻想作品的影响走上科学道路的,据我所知,我国天文学领域的苏定强院士就是在少年时代看了天文学方面的科幻作品,产生了兴趣,以后走上了天文学研究道路,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记者:是不是天文学与科幻作品联系更密切?
 
郭传杰:是的。因为天文学中未知的东西太多,遥远东西很多,无论从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都比较容易激发出幻想。而往往很实在的学科,如研究化学的、纯粹物理的,做工程的人,在青少年时代、上中小学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幻想成分,到后来就难得去幻想了,因为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