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科幻的院士(上)麻晓东

(2006-10-03 15:01:07)
分类: 科幻文学

写科幻的院士(上)麻晓东

 

近日,记者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获悉,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精心打造,《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即将于10月初正式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收录了潘家铮先生创作的全部中短篇科幻作品共30篇,除了对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外,还有三分之一的新作将首次与读者见面。作为国内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这套作品集的出版无疑是对潘家铮先生科幻创作成就的肯定和总结。

1993年,潘家铮教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这部作品的问世不仅令众多读者感到惊奇,也为当时正处于低谷期的中国科幻小说界带来了惊喜,我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金涛先生当时就曾撰文指出: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本中国的科学家亲自动笔写出的科幻小说。当然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多数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有的在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均有建树,但潘家铮先生毕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在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内外知名的水电工程设计专家。由于作者在科学技术界的地位,以及富于科学素养和学者眼光,他的科幻小说的问世,对于寂寞的中国科幻文坛无异于响起萌生万物的春雷。它的影响和对于纠正世俗的偏见,恐怕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

十余年来,潘家铮先生在工作之余依然在科幻这块文学园地上笔耕不辍。1999年,潘家铮创作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偷脑的贼》又被收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中,还获得了中国科协等四单位主办和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2001年度)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本次即将出版的这套《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共分为四卷,每卷约为16万字,收集了潘家铮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科幻作品共30篇,在这套作品集出版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国内唯一的院士科幻作家。

写作科幻,偶然中的必然

      已届耄耋之年的潘家铮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谈到即将结集出版的这套科幻作品集时,潘家铮先生笑着说,出版这套书很可能是无利可图的,因此他很感谢中少社的大力支持。随后,潘先生十分诚恳地表示,担心这些作品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特别是因为院士写科幻比较引人注目,而结果写出来质量不高,眼高手低满足不了大家的要求,因此心里也感到有些不安和负担。    

潘家铮自幼就喜欢看闲书,进入中学后尤其着迷于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常常沉醉在高士其和凡尔纳的著作中,忘记昼夜。进入晚年,在偶然的因素下,他开始了科幻小说的创作,潘家铮先生解释说,这个偶然的因素,就是缘于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的几点感触。

首先,他感觉当时图书市场上的书虽然很多,但很多书的内容都不够健康,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无法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因此萌生了自己动笔写作的念头。潘先生说,要写一本害人的书很容易,但要写出一部令读者喜欢又能从中有所获益的作品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写作来说自己或许有些不自量力

其次,他深深感到国人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缺乏想象力。潘家铮说,我们的孩子其实都非常聪明,他们在国际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都可以获得优异的成绩,换一种说法就是钻牛角尖可以钻得很深,但中国却总出不了大科学家、大工程师或大数学家等人才,而所谓的尖子生最后只能变成某种专门人才被国外聘用,但他们实际上只能成为一种工具,而不能成为统率全局的领军人物。潘家铮先生认为究其原因,除了和中国几千年来的体制有关系外,青少年的思路也被很大地局限在一个框架之中,不敢跳脱出去,因此,他希望通过写作科幻小说能够为青少年在创新思维方面给予一些帮助。

第三,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潘家铮深深体会到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反过来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作用。潘家铮说,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但在当时看到这个问题的人还不多,很多人都认为科技发展一定是好事,但如果科技被别有用心的人或势力所掌握,则有可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他也想通过小说把这些情况告诉青少年,让他们对科技发展的负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文章引用自: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40/article.htm1?id=794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