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幻文学 |
一
刚刚过去的20年,是中国科幻作家对文本的程式破坏最多的20年。从叶永烈、郑文光等学习英美科幻“新浪潮”[i]开始,到韩松、杨鹏、星河、王晋康等“新生代”在主题、内容、叙事和世界观方面对传统的颠覆,破坏性一直是中国科幻实验的主题。强烈的破坏性在初期对中国科幻文学形成了某种震撼,但随后,却在读者心目中产生了不快。许多读者反映,科幻不象先前那么好看了。一些人还说,他们宁可回到《小灵通漫游未来》或者《飞向人马座》的时代。
在这些参与感叹的人当中,有一位最终走向了不可动摇的科幻创作,他用自己的天才和艺术素养,在短短的时间里便重塑了经典科幻小说的形象。这个人就是刘慈欣。
刘慈欣,1963年出生。山西娘子关发电厂高级工程师。从80年代中后期起,刘慈欣就在不同的场合尝试发表科幻小说。他的风格多次变换,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渐定型,并开始赢得读者的喝彩。1999—2004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的小说还获得了北京作家协会主办的《东方少年》科幻小说大奖。
刘慈欣的主要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地球大炮》、《带上她的眼睛》、《微纪元》以及长篇小说《魔鬼积木》、《超新星纪元》和《谁替恐龙剔牙》等。
与王晋康、杨鹏、星河等人将科幻的革新置于某一个侧面不同,刘慈欣对科幻现状的改变是全方位的,从叙事到主题,从情感基调到人物面貌。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概括他的作品,这从韩松对刘慈欣的评价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
我想,首先,作为一个普通的科幻读者来说,我很喜欢看刘慈欣的作品,因为很过瘾。讲的都是些明明白白的故事,说的都是些人话,节奏很紧张,情节很吸引人。有暴力、战争、死亡等等。想像很奇特,漫无边际,汪洋咨肆,像庄子,这一点,很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愧不如。
其次,是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但是,后面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其实是形而上的。在《朝闻道》中,这种情感表露得最无遗的了。也就是有一种哲学上的意味,宗教上的意味。我感到这很不错。刘慈欣总是在悲天悯人,而且是一种大悲大悯,像佛陀。
再就是我其实是一个对技术、对工业文化很崇拜的人,大概男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我自己的科幻小说,在科学上虽然技术漏洞百出,但心中,仍然是很喜欢科学的,觉得那是一种很神圣和很精致,很严格和很大气的东西,刘慈欣的小说满足了我的这样一种欲望。因此,有时,觉得他像牛顿,但不知为什么,不是很像爱因斯坦。
另外,就是军事方面。一眼就看得出来,刘慈欣肯定是一个军事迷,对武器有一种天生的热爱。这个方面,我大概也有些贪恋。因此,很喜欢读他的东西,比如《全频带阻塞干扰》和《波斯湾飞马》。这个时候,刘慈欣又有些像库茨涅佐夫,但不太像巴顿或者山本五十六。他有一种执犟的、属于上上个世纪的英雄气。
再就是阅历。刘慈欣是有阅历的人。所谓阅历,不是要走遍千山万水,而是在平淡中体味生活的苦涩。他工作的那个地方,与我工作的那个地方,我想,恐怕同样是有着很多无奈。因此,在读他的小说时,我能真实地感觉得到他的存在,也能感受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但在读那些比较小的孩子们写的科幻时,我就感受不到了。这时候,刘慈欣很像他笔下的乡村教师,或者水娃什么的,是那种朴实直率而又尝尽沧桑的感觉。[ii]
看似散乱的评价,实则是希望尽力概括刘慈欣作品的基本特征;看似平淡的肯定,但如果你真正了解中国已经进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科幻小说“先锋”、“新潮”、“解构”式的革命,便会对这样的评价非常珍惜。笔者认为,刘慈欣以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对科幻现象的思考,已经对中国的科幻文学领域造成了一种划时代的震撼,他的影响在未来的岁月中到底有多大,应该给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