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齐物论研究——夜阑读庄有所思
(2025-07-11 06:49:31)
标签:
杂谈 |
庄子哲学齐物论研究
——夜阑读庄有所思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其实也是全部庄子学说的总纲。齐物论作为一种哲学主张的含义是:对于世间万物不加区别,同等看待,强调其共性和普遍性。庄子的齐物论又称相对主义或相对论,但这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不同,爱因斯坦是在受历史条件限制的意义上承认真理的相对性,道家则是认为无理可讲。而无理可讲的世界就是一个荒谬的世界,在荒谬中讲理岂非可笑。所以庄子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对性:一是大小相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二是美丑相对——“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三是区分相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四是是非相对——“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且这些相对性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变鱼和鸟对美女西施的看法。既然无法改变世界那就必须改变我们自己。庄子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吾丧我”,其含义就是无我,回归自然之真。这要做到,无为:不为义,不为仁,不为寿,不为巧;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无情:“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无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使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安时处顺,听天由命。并且达到“坐忘”即遗忘自我;“外生”即离弃生命;“见独”即遇合独立无待的“天道”;“不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物物而不物于物”;“与天为徒”:“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造物者为人”;这是整个人向天的回归。庄子的目标是超越死生焦虑,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而他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生的悲观看法:“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庄子·庚桑楚》)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治人事天莫若啬”,“君子之交淡如水”;以柔克刚,“知雄守雌”,“功成不居”,“和光同尘”,“不敢为天下先”;“自知之明”,“宠辱不惊”,“以德报德”,“不争之德”。读庄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安顿好我们自己的内心。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人生如梦。《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物化”即指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是万物融合为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只有“沉睡”与“沉醉”才近于“道”的状态。“虚舟遨游”,“呆若木鸡”;纪渻子为齐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达生》想想苏轼的《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之二是大处着眼。首先是宏观俯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王昌龄《送柴侍御》:“流水波通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其次是动态掌握——一切皆流无物长住;“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吕洞宾《题广陵妓》:“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他年鹤发鸡皮妪,今日玉颜花貌人”;杜牧《春日古道傍作》:“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第三是多维审视——舍弃事物的自然形态导向万物齐一;“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是故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第四是随遇而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之三是乐在逍遥。庄子主张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这是一种无所依傍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全书“游”字用了一百余次,如“游于濠梁之上”、“游于商之丘”,以及“游乎尘垢之外”、“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