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在之研究——细读《存在与时间》

(2025-02-23 11:04:55)
标签:

杂谈

存在之研究

——细读《存在与时间》

很多文人喜欢附庸风雅,如果在一个比较“学术”比较“文艺”的场合不能侃两句海德格尔,不能诌一通“诗意的栖居,”似乎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然而这些人是否真懂海德格尔是大可怀疑的。在他们看来,所谓海德格尔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存在,而存在就是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就是吟风弄月田园牧歌。这基本就是望文生义自行脑补出来的曲解。因为诗意的栖居绝不等于吟风弄月田园牧歌,在海德格尔的思辨中它包括了三大要素:思者,超常,自由。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归根到底是讲存在之思,但是如其在《诗人哲学家》一诗所言:“世界之暗从未到达存在之光/我们对诸神已太晚/对存在又太早/这就是人。”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尚处在一片黑暗之中,因为我们从未理解存在;作为众神所在的宇宙,存在一直是昭然若揭的,但对于世俗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并未知晓存在之诗”(存在之真谛)。那么究竟什么是存在?存在的基本涵义是:存在是人的“此在”、“人的亲在”;“世界之夜将达夜半”,“神性丧失”,因而“此在即烦”;而烦的根源在于时间的三维性:未来/必死,现在/被抛,过去/沉沦;世界历史经历了诗性转向的两个契机:原诗意阶段向非诗意阶段的理性转向;非诗意阶段向回返诗意阶段的诗性转向,只有一个上帝能拯救我们,这就是诗;所以人要“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是人类的良心,诗人是一种本真生存方式,写诗的人不等于诗人,文学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无数的非本真写诗,而诗是对于不可言说的言说;美是存在之光:生命的本真状态在于“澄明”、“去蔽”、向世界敞开,“被形象化的东西就是自行去蔽的存在的亮光朗照,如此朗照的光把自己的显明置入作品,这置入作品的显明就是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显现的一种方式”。这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思辨的总体逻辑。具体展开分析,则存在包含了思者,超常,自由三个运思方向。

首先是思者。余虹先生曾把海德格尔的诗《诗人哲学家》译为《诗人思者》,我以为是非常恰当的。因为人作为“此在”、“亲在”者,思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能力。人生在世,需要通过思来领悟存在,海德格尔对思与存在是有感于当前世界面临的科学技术危机。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危机主要表现为:人类将世界改造成大型制造厂,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制造活动,一切资源都被利用成工具——空气与大地变成了工业原料,而人也成为人自身的材料。这种危机既是技术给人带来的危机也是人自身的危机。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里那个在流水线上疯狂打螺丝的场景正是现代人的梦魇。所以人需要反思。海德格尔指出,科学是现时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它的必然结果就是蔓延机器技术的统治。尽管宗教信仰仍然在生活中留存,但其实质已经变了。诸神早就逃走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诸神从人那里扭转过身,倘佯远去甚久矣。诸神的逃离,就意味着黑夜降临了。赫拉克勒斯、狄奥尼索斯离开了世界,世界历史的黄昏就沉入黑夜,并且蔓延着它的黑暗。神性的光芒从世界历史中消失,人生在世的留居丧失了根基。世界之夜现在正趋近午夜,这是现时代人的不可逃脱的命运。可悲的是,尽管有无尽的痛苦、难言的苦恼,莫名的烦忧,有不断增长着的骚动不安、不断加剧的混乱,人们却竟然还悠然自得地去追逐、占有、利用物质世界。由于技术的出现,世界图景被重新设定,人们拚命把手伸向宇宙空间,去征服世界,实际上不过是在逃避无家可归的困境。要寻到存在之路,只有一个上帝能拯救我们,这就是诗。

其次是超常。不是超常发挥,而是超越常人。《存在与时间》用了很多篇幅讨论沉沦问题。第四章“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指出,我们在世是与他人共在,世界在沉沦,诸神在逃离,地球在毁灭,人类被化约为大众,对一切的创新和自由的东西感到憎恨和猜疑。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活成了常人,每个人都在尽力向别人看齐,这就好象一群人站成一个圆圈,有人喊了一声向右看齐,结果所有的人都成了,已经不知道向谁看齐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就是最深刻的沉沦。“常人”在海德格尔那里,具有共处同在、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整作用、公共意见、卸除存在之责与迎合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此在的“常驻状态”,使此在失去了自我,也就是把“常人”与从众、淡漠、平庸联系在一起。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作为日常彼此共在,要服从他人。最终是服从作为非本己的自我的常人。所以,拒绝沉沦于庸常之辈,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在世上尽力避免的一种人格扭曲。

最后是在自由。海德格尔提出的“人,诗意地栖居”,实际上是他的整个论述逻辑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沉沦于技术理性,还是沉沦于庸常之辈,都包含了这样几个特点:服从、平均状态、抹平、正常人、迎合,这就是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所以,真正的“诗意地栖居”绝不是田园牧歌般惬意的隐居生活,而是灵魂的在自由绽放,想象力的自由驰骋,生命力的自由发挥,创造力的自由展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