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了之的人生结局——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2025-02-19 18:14:52)
标签:
杂谈 |
——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早年读过《法国中尉的女人》,当时是作为《文学概论》课的备课资料翻阅的,因为要给学生讲文学体裁分类中的小说情节问题,找来了一些参考资料。当年有一个很火的作家马原,写了一篇文章《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几条如“有去无归”、“得而复失”、“走出叙事人视野”让我饶有兴趣,于是又搜肠刮肚地扩大了一点阅读范围,《法国中尉的女人》自然进入我的视野。不过当时还是主要揣摩它的情节处理方式,没有更深一层的思考。今天看来,那时的理解还是太浅、太嫩了。这部小说其实是一部需要哲学视野的文本,小说讲了一个故事,给了三个结局,一个基于现实;一个符合大众愿望,最后一个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念。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常被人称为“哲学小说家”,他在就读牛津大学时,深受当时弥漫于大学校园的存在主义的气息的影响,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最好的个人主义的哲学。福尔斯的存在主义思想明显地反映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当中。仅从文字表面上看,作者在文本中就多次提到存在主义,如,“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比他那时多得多,而且还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可供我们使用”,如果说小说是形象化的哲学,那么,《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诠释。作家告诉我们,人要实现个体的自由意志,要过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顾名思义,小说的女主角应该就是萨拉,因为她曾被小镇人诬称为“法国中尉的妓女”。萨特认为“每个人是作为一种神秘而孤立的实在”,萨拉便是这样一个作为“神秘而孤立的实在”而存在的人物形象。小说开篇以哈代的《迷》为引言,奠定了萨拉神秘孤立的基调:“放眼西眺,烟波浩渺。日晒雨淋,伫立首翘。孑孑孤影,日驰天遥。胜境何在?天涯海角。”这是一个桀骜不驯非常“酷”的女性。第一章就写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岸边,眺望地平线……,三十二岁的贵族青年查尔斯携二十一岁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在此邂逅了她,三个人的故事就此展开。
福尔斯用三个结局的设置为我们演绎了他的哲学观念。第一个结局是查尔斯接受自己的命运,由可预见的命运的轨道走上经商的道路。家庭生活不幸福却相守一生,儿孙满堂。按照上流社会的规范经历生老病死。而萨拉则变成了一个梦,一个象征。偶尔想起,偶尔怀念,但已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丧失了的自由,为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可在他做出这个结局也导致了三个人悲剧:欧内斯蒂娜得偿所愿与查尔斯结婚了,可得到的是不尽如人意的婚姻;查尔斯遵守了上流社会对绅士的要求,却失去了自由与爱情;萨拉也许依然固守着她无人理解的孤独和神秘,在这世上飘荡。第二个结局是查尔斯在莱姆镇与艾克赛特之间挣扎,最后屈从于自己内心的渴望,不顾一切地想和萨拉在一起,可当他处理好一切之后,萨拉却消失了。查尔斯在绝望的寻找中选择了孤独的流亡。最终,他还是接到了萨拉的消息。查尔斯满心欢喜地等待着重逢,可迎接他的却是萨拉冷漠的回绝:“我们之间已经不可能了。”第三个结局是查尔斯对于萨拉的态度感到愤怒,转身离去,一次也没有回头。查尔斯重新返回美国,这一次,他失去了一切。这是最富于戏剧性的结局。这是一个可谓万分残忍的结局,在这个结局里,可怜的男主角好像已经失去了一切,他把他的一切都做了这场爱恋的赌注,他失去了他的爱情,也便是失去了一切。这样的结局是因为萨拉与查尔斯的地位倒转了,萨拉不再是等待救赎的悲惨女人,她可以自信地对查尔斯说她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希望有所改变,不希望按照别人的意愿生活。她拒绝了查尔斯的求婚,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而查尔斯却成了苦苦挽留情人的求爱者,可他再也无法挽留情人的心了。也许,查尔斯会继续从前的流亡生活,却再也没有期待。这一结局也是最能体现萨拉个性的结局。萨拉是个充满着神秘,而让人无法理解的女人,她享受着别人对她的辱骂,只是为了在被人孤立的境地之中拥有一丝自由。在查尔斯找到萨拉时,她已经拥有了自由,可以不顾忌他人的看法而活,接受查尔斯的求婚或许可以让她获得人世的幸福,相对应的这也是自由的削弱。所以,她拒绝了查尔斯的去求婚。因此,这个结局不管是从人物性格上,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是最好的结局。当然,也是最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理解。
在第三个结局后,作者这样写道:“查尔斯现在开始在上面踱步的则是另一道无人的大堤,他仿佛是走在一个看不见的炮架后面,而炮架上却躺着他自己的尸体。他是在走向死亡吗?他马上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吗?我认为不是,因为他终于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一丝信心,那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他可以以此为基础重新构筑自己的生活。”由此看来,查尔斯最终也超越了自我,获得了新的精神自由。约翰·福尔斯似乎很喜欢玩叙事圈套,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了他故意而为的陷阱里,但这也使这个故事便不会被简单地定义为爱情故事,或许这种虚无的精神重建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乏味且难以定义的,但哲学感悟绝对是一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