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文化之源流考——形上形中形下
(2025-02-01 20:14:17)
标签:
杂谈 |
中国道文化之源流考
——形上 形中 形下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阅历,就会对传统的历史定论产生怀疑,这可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吧,因为文化发展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不断埋葬前人的历史,没有否定就没有进步。对于中国的道文化也应作如是观。我把历史上的道家、道教、道学、道论统称之为道文化,因为在我看来,它们虽然曾经名声显赫,但其实并未形成一个独立自洽无所依傍的本体论范畴与逻辑框架,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思想碎片。我之所以把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形上、形中、形下三阶段,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跟根据《周易·系辞》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之“道”,是一种高度概括性超越性的宇宙观,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周易》又有天地人三才之说,在天地之间是人,是人的命、象、气,“道不远人”,所以人必然是道论发展的重要环节。按照逻辑推论,在形而上形而下之间,必有形而中。第二个来源是许地山著《道教史》所称引的梁代刘概《灭惑论》,其论中提出了道家三品说(现存《弘明集》卷八):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农述神仙,下袭张陵。太上为宗,寻往史嘉遁,实为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然而三世不死,慧业靡闻,斯乃导俗之良书,非出世之妙经也。若乃神仙小道,名为五通,福极生天,体尽飞腾。神通而未免有漏,寿远而不能无奖。功非饵药,德沦业修,于是愚角方士,伪托遂滋;张陵米贼,述死升天;葛玄野坚,著传仙公;愚斯惑矣,智可往软?今祖述李文,则教失如彼;宪章神仙,则体劣如此;上中为妙,犹不足算,况效陵、鲁,酸事章符,设教五斗,欲极三界,以蚊负山,庸诓胜乎?标名大道,而教甚于俗;举号太上,而法穷下愚:何故知耶?贪寿忌夭,含识所同;故肉芝石华,话以翻腾。好色触情,世所莫异;故黄书御女,谈称地仙。肌革盈虚,群生共爱;故宝惜涕唾,以灌灵根。避灾苦病,民之恒患;故新得扭扭,以快愚情;余波所被,实喜有徒。爵非通侯,而轻立民户;瑞无虎竹,而滥求租税。糜费产业,蛊惑士女。运屯则蝎国,世平则合民。伤政萌乱,岂与佛同?以上这些对于方术的道教批评得尤其透切。他说用肉芝石华来延寿,借黄书御女来纵欲,宝惜涕唾,斩得擅魁等等,都是术者利用凡愚之情,投人所好,其实没一样是足以称为大道底。北周道安《仁教论》(《广弘明集》卷八)也本着这三品来区分道教。所谓:"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象禁厌。就其章式,大有精粗。粗者厌人杀鬼;精者练尸延寿。更有青菜,受须金帛,王侯受之,则延年益柞;庶人受之,则轻健少疾。"(《大正藏》五十二卷一四一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就道文化做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老子》思想的第一义长久以来被解读为形而上学,老子本人也被认定为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对的。因为老子所提出的“道”范畴确实把中国的哲学形上水平提高了一大截。特别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意义,意谓“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由于“道”是超越语言的,因此无法用语言完全准确地表达它,只能借助比喻和象征来理解,它揭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奥秘。而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道”这一绝对实体引出宇宙万物,乃是老子思想的根本亮点。也因此,学界甚至把道与西方的逻各斯相提并论相互参较。但是,老子的深刻到此止步,因为他把道说从一般哲学引向了政治哲学,乃至被认为是一种帝王术。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周朝守藏史),他的骨子里是想做帝王师,所以他的理论发挥最终滑向了统治术的一边,这就使得他的理论逻辑出现了问题。当然,他的学说毕竟还是超越的形上的。
到了老子的后学门生则基本上就等而下之了。一般把老庄并称,其实他们之间貌合神离,庄子事实上走向隐逸逍遥一途,而且与儒家学说暗通款曲,多年前曾读到台湾大学杨儒宾教授《儒门内的庄子》一文,深以为然。可能稷下道家还算老学一脉,在秦汉以后尤其是在汉武帝、董仲舒以后就断绝了。“老子”便只能作为一个外在符号被区别于道家的道教所利用。没有老学正义的失传,就没有道教的诞生。黄老道的神仙思想化与儒学谶纬化乃是从道家到道教的历史中介。《太平经》和太平道实际上都秉承了汉代经学家的“太平”思想,是儒教内部的反对形式,本质上是只是改朝换代。在此期间,儒生作为玄学家完成了老庄一体化、佛学的玄学化等文化改制,道教则帮助儒家完成了“老子化胡”的历史任务。不过这到底还算形而中,因为它的指归还是在于人。在唐宋“三教合一”时代思潮中,道教积极汲取玄学和佛学资源,创立了重玄学和内丹学,在某些道经文本中甚至出现了“如是我闻”这样的佛经用语。而后来的全真道与净明道则走向了诗道审美一途,与道教正统渐行渐远了。这说明道文化的传承至此已经完全解体了,没有什么仙风道骨可以示人。至于现代道教修炼讲养生、强肾、撞丹田,不提也罢。是为形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