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禅文化之源流考——心禅诗禅狂禅

(2025-02-06 17:50:22)
标签:

杂谈

中国禅文化之源流考

——心禅 诗禅 狂禅

中国禅宗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毋宁说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现象学或诗化哲学。因为它并不具有一般宗教的原教旨主义特征,而是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交融过程中逐步演变为一种文化美学。任何宗教的传播为了争取信众都必须向本土文化顶礼致敬,吸收本土文化资源,佛教也不例外。让人意外的是,佛教传入东土后非但没有把原教旨贯彻到底,反而被中国文化同化了。禅宗在其发展道路上逐步淡化了印度色彩强化了中国特色,成为所谓中国化的佛教,这可能也是一个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公元524年,南朝梁武帝五年,正是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 (荔湾区华林寺、上下就一代称为“西来初地”)他抵达广州时,适逢南朝的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他的杰作。达摩应邀见到梁武帝后,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日:廓然无圣帝日:对朕者谁?”师日: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日:无功德帝日: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祖堂集》卷二)达摩的回答,等于是否定了梁武帝的所有问题:无圣,佛性本无差别;谁在对面?我不认识,因为无我相;何以无功德?此非实相。实际上在这历史性对话的一刻,达摩祖师就已经把禅的本质引向了心悟,这是中国禅的起手式。第二式就是传法二祖慧可。慧可求法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 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我与汝安心竟。”(《景德传灯录》卷三)达摩的意思就是要破妄心,觅真心,回归佛性。他认为妄心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当情现相,虚妄不实。众生都具有真心,也可称为佛性”“觉性,但大家只认其作用显现的妄心,而无法认知其光明寂然的自体。这个点拨让慧可当下大悟。其实六祖慧能也是忠实地发挥了禅宗心法,他在广州光孝寺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著名公案,正是一次典型的心禅开示。禅宗在中国的起步,正值魏晋玄学与庄学的大行其道,所以他们借助本土文化资源壮大自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这两者也正好一拍即合,因为庄子本身的审美细胞也是他们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心禅的开启也打开了审美的大门。佛门里的一段公案记载了这样的场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五灯会元》卷一)佛祖与迦叶之间这种拈花微笑以心传心的沟通方式,无疑是开通了一个审美化的诗意联想法门,这是心禅向诗禅的进一步推进,它用一种诗化的心态改变了人的世界观。后来的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把这个思路作了进一步的展开: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五灯会元》卷十七)。这里讲的开悟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客观性观察,第二阶段是主观性分别,第三阶段则是物我两忘: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自此以后,中国文化史上就开启了一个以诗参禅的新时代,诗与禅趋向于融合,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笑,春在枝头已十分”。“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整个唐宋诗坛上诗禅合流都是一个主调,白居易、刘禹锡、黄庭坚、苏东坡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禅宗在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始终都赶上了思想解放的历史洪流。如果说魏晋是第一次大潮,那么晚明就是第二次大潮。在晚明出现了狂禅的新趋向,最著名的就是“呵祖骂佛”了,禅门中非佛非圣的传统其来有自,达摩祖师便有“廓然无圣”的说法,六祖一见五祖便要“成佛做祖”,发展到丹霞禅师的骑圣僧像,烧木雕佛,一直到德山宣鉴禅师全面辱骂,粪土相加,“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 德山骂佛的背后逻辑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超佛越祖的真正意蕴就是打倒偶像,非佛非圣的结果必然是众生皆佛皆圣,这是一种大慈悲。晚明的另一个动向就是“三教合流”,明代高僧憨山提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则一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梦游集》)这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大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