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经里的道德审判

(2025-01-10 08:23:54)
标签:

杂谈

圣经里的道德审判

周国平在《经典闲读》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耶稣在圣殿里讲道,几个企图找把柄陷害他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带来了一个女人,问他:这个女人在行淫时被抓到。摩西法律规定,这样的女人应该用石头打死。你认为怎样?

耶稣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那几个人不停地问,他便直起身来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说了这话,他又弯下身在地上画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后,只剩下了耶稣和那个女人。这时候,耶稣就站起来,问她:妇人,他们都哪里去了?没有人留下来定你的罪吗?

女人说:先生,没有。

耶稣便说: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别再犯罪。

约翰福音记载的这个故事使我对耶稣倍生好感,一个智慧、幽默、通晓人性的智者形象跃然眼前。

想一想他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的样子,既不看恶意的告状者,也不看可怜的被告,他心里正不知转着怎样愉快的念头呢。他多么轻松地既击败了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陷害他的阴谋,又救了那个女人的性命,而且,更重要的是,还破除了犹太教的一条残酷的法律。

在任何专制体制下,都必然盛行严酷的道德法庭,其职责便是以道德的名义把人性当作罪恶来审判。事实上,用这样的尺度衡量,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潜在的罪人。可是,也许正因为如此,道德审判反而更能够激起疯狂的热情。

据我揣摩,人们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于是嫉妒之情便化装成正义的愤怒猛烈喷发了,当然啦,决不能让那个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场;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类似的事,那么,坚决向法庭认同,与罪人划清界线,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仿佛谴责的调门越高,自己就越是清白和安全。

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处,人与人之间必定充满残酷的斗争,人性必定扭曲,爱必定遭到扼杀。耶稣的聪明在于,他不对这个案例本身作评判,而是给犹太教传统的道德法庭来一个釜底抽薪:既然人人都难免人性的弱点,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有罪,那么,也就没有人有权充当判官了。

经由这个故事,我还非常羡慕当时的世风人心。听了耶稣说的话,居然在场的人个个扪心自问,知罪而退,可见天良犹在。

换一个时代,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可以断定,耶稣的话音刚落,人们就会立刻争先恐后地用石头打那个女人,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个女人会立刻死于乱石之下。至于耶稣自己,也一定会顶着淫妇的黑后台和辩护士之罪名,被革命群众提前送上十字架。

这个故事出自《约翰福音John-圣经新约》第八章:

耶稣清早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

这时,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当场发现的妇人过来了。他们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他们说这样的话本来是试探耶稣的。

耶稣身上没有罪,而且带着权柄,仇视文士和法利赛人。按照摩西律法就该将这个妇人用石头打死,耶稣如果这样回答,就失去了救恩者的资格,因为耶稣到世上来就是寻找拯救有罪的人;但是如果耶稣说不能用石头打死,就违背了摩西的律法,就被文士和法利赛人得着了把柄,那么该死的就是耶稣了。

耶稣没理他们,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的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

于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

卢梭听到这个故事,于是把自己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他在《忏悔录》里写到: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决没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说成真的。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忏悔录》是卢梭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他没有回避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也没有美化自己的成就和美德。他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罪过和悔恨,这种勇气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因为社会充满了虚伪和矫饰。人们在公共场合总是戴着面具,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他用文字剥开自己的内心,让读者看到一个人如何在社会和道德的框架中挣扎。这也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是复杂的,都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