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的原始涵义——读三礼之感悟
(2025-01-08 11:40:15)
标签:
杂谈 |
三从四德的原始涵义
——读三礼之感悟
三礼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是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中《周礼》是“三礼”之首,主要记述中国古代政治和典章制度,《仪礼》主要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规范,《礼记》则是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论原则。但它又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载体,事实上它也是上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理论结晶。我有时甚至想,周公旦所制定的这些社会运行仪轨,即使放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卓越的成就。但是,我们民族历史上这项伟大的文明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弘扬,反而在近百年来遭受了无端的胡乱批判。我们仅以其中一个最有影响的观念“三从四德”作些分析,以了解这些批判之谬。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女子被男子规定的礼教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所谓“三从”。女子从生到死,都是男子的附属品。几千来年,生为女子,多么不幸啊!中国更有儒家的礼教,生为中国女子,尤其是不幸中的大不幸!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庭的地位如此。欲使其就束缚、不反抗,又制成种种风俗、道德、教条、信仰以压抑之、训练之。由于这种结果,使女子能力益弱,地位益卑,于是人们更外玩视女子,虽女子自身,亦只合自轻自贱,因果相循,女子遂堕入十八层地狱而不克自拔。男尊女卑的观念,遂铁桶一般的铸就了。这两位都是学术大家,他们的批判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可惜他们并没有真正厘清原始文献的真正涵义,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下面我们对文本的基本含义略释如下:
女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仪礼·丧服》)
大意:女儿出嫁了,只为其父母及父亲之兄弟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乃因为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的丧期。何以故?男女有别也。其别乃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的道理。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随着丈夫生活,丈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之后,以丈夫为天。女子不守两个三年之丧期,犹如我们不能同时有两个天,女子亦不能有两个最尊贵之天也。这里是说服丧的规制,“妇人不贰斩”,就是女子不需要戴两次孝,这其实是一种对女子的爱护。在古人的观念中,女子嫁人即“之子于归”,这是她回归自己的家,无需再为娘家服丧了。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凡祭祀,赞玉齍,赞后荐,彻豆笾。若有宾客,则从后。大丧,帅叙哭者亦如之。(《周礼·天官·九嫔》)
大意:九嫔掌管宫廷女御相关的事物与礼仪,以教育女御所应有的德行、言辞、仪态与劳动技能,各率所属之女御依次到燕寝侍候王歇息。如举行祭祀,将协助王后进献或彻豆笾。如有宾客至,则协助王后打理。如遇大丧,则跟从王后依尊卑秩序列位而哭。
班固的妹妹班昭《女诫·妇行》对“四德”有进一步的解释: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於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絜,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斯仁至矣。”此之谓也。
大意:妇德并不要求你才气聪明,但在性情、行为上要求你贞静而有羞耻感,做到合乎礼仪规范。妇言并不要求你能说会道,但要求你不道恶语,且说话时慎重思考裁择。妇容并不要求你姿色美丽漂亮,但要求你干净整洁。妇功亦不是要求你手艺过人,但要求你在做事时用心严肃,不嬉笑打诳。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任何人,无论男女,都应该做到。
这些基本的人伦道德规范,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精神文明的光彩。班昭的“四德”之说,没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不能做到这些,我们岂不是都要面对“野蛮女友”吗?社会发展到了今天,道德的沉沦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情况非常复杂,但妇德的自省显然不容忽视。妇德的圣洁是整个社会心态文明优雅的基石,优雅的女人是社会狂躁的镇定剂。女性的最重要的社会使命是相夫教子,所以日本妇女结婚后基本都是要辞掉工作回归家庭的,当然前提是男人一个人的收入可以独立养家,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还做不到,这是另外一个更沉重的话题了。就文化反思而言,我们需要对西方社会鼓噪的女权主义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里是不需要那么多假小子、女汉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