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指月的文化隐喻——读《指月录》
(2024-06-11 17:16:14)
标签:
杂谈 |
禅宗指月的文化隐喻
——读《指月录》
《指月录》是明代瞿汝稷所辑的一部禅宗公案集,共32卷。所谓“指月”,是借用佛教譬喻,以指为言教,月为佛法,因指而见月,所以取名“指月录”。 叙述从过去七佛到宋大慧宗杲禅师的言行传略及传承,共650人。体裁虽为史传,实则类似禅宗语录。卷一至卷三收录过去七佛、应化圣贤、西天祖师(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录东土祖师,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卷五至卷三十收录惠能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卷三十一、卷三十二为径山大慧宗杲禅师语录。全书除一般禅宗灯录色外,还附载了许多禅宗名宿的拈颂评唱以及作者的辨析论议,收录禅宗公案1700余则,问世以来十分流行,广为僧俗两界尊崇,是参禅证道、明心开慧不可不读的禅宗名著。书名中的“指月”屡见于经论,即以手指指向明月。《圆觉经》说:“修多罗(了义经)教,如标月指。”《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又《大智度论》卷四三说:“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看月!”据说这也是佛陀亲授的法门之一。原始佛教两种修行方法被称为“二甘露门”,即“安般法”和“白骨观”。有两个比丘争论二法之高下,佛陀说:“我的教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更顺利、更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佛法恰似一艘载着你的木筏,我们渡河需要木筏,但它绝对不是彼岸。一个智者到达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所以,舟筏是帮助你们超越生死的河流、到达觉悟的彼岸的。你一定不要执著它,不能死死抱着它不放,要懂得及时脱离它、舍弃它。”
《坛经》记载,有位唐朝的比丘尼名叫无尽藏,有次就拿着《涅槃经》去向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请教,六祖就说:字我不认识,但是如果你义理方面有不懂的地方,我可以回答你。无尽藏就疑惑了: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知道含义呢?六祖回答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诸佛所要说的妙理是月,诸佛所说的话语是指月的手,诸佛通过语言文字来让我们理解妙理,但是妙理并不是文字本身。这是禅宗祖师最明确的一次指月论,文字只是渡河之筏,只有舍筏才能登岸。所以到了宋代“文字禅”流行,各路高僧口吐莲花,但他们不停地“言说”只是为了证明“我说的全是废话”。《碧岩录》也是一部著名的禅宗公案集,共十卷百则。书的内容即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和编者圆悟的评唱组成。六祖之后有一位俱胝和尚,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他每次都举起一根食指以示来者:“就是这个”。《碧岩录》卷第二第十九则记载:俱胝庵中有一童子,于外被人诸曰:“和尚寻常以何法示人?”童子竖起指头。归而举似师,俱胝以刀断其指,童子叫唤走出,俱胝召一声,童子回头,俱胝却竖起指头,童子豁然领解。且道见个什么道理?及至迁化,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平生用不尽。”要会么?竖起指头便脱去。这老和尚以断指来启发弟子开悟,也真是婆心苦口了。
现在我们静下心来细参“指”与“月”,其实也不是简单的“舍筏”与“登岸”之别,而是有其更根本的佛性在,这就是“空”。细品诸佛对“指”的否定,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其对“我”的否定,但对“月”就是肯定的吗?我们所看到的“月”就一定是真理吗?其实未必。所谓“月有阴晴圆缺”,根本就是人的视线被遮蔽了的结果,并非月亮的本真面目。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格局上看月亮,例如宇航员的角度,他们眼中的月亮有有不同,甚至在月面和月背都不一样。《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 其实,月亮何曾有过圆缺?不过有时被地球的阴影遮住罢了。正如我们圆满的自性一样,何曾离开过我们?也只是被无明暂时掩盖了而已。也许可以引入《金刚经》里的一句名言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否定了自我,也必须否定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被遮蔽了的真相太多了。我们常说历史就是胜利者的功劳簿,真理就是权势者的护身符,其实对于我们的人性乃至佛性的完善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有时候我们所自以为的神圣可能就是一个笑话。《指月录》开头的序很有意思。古代嵇康酷爱打铁,而阮孚喜欢给木鞋涂蜡。当他们各自沉浸于打铁或给木鞋涂蜡时,就算你把全世界的财富美女权利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看都不会看一眼,他们跳跃在炉火和木屐之间,即使再穷困潦倒,也不会改变他们的想法。程颢编撰四书五经跟打铁涂蜡有什么高下之别吗?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须放下分别心,否则在就是生出无情烦恼。如果能够像嵇康和阮孚一样,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才是修行的境界。这世间真的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吗?其实都是狗屁。尽管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众多的鄙视链,但是身后躺在十三陵与躺在乱葬岗并无分别。作者说把这本书题为“水月斋指月录”,意为心目中的月亮。虽然不知道这个月亮是否真的存在,但它却像打铁和涂蜡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