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僧参禅悟到了什么——读《五灯会元》》

(2024-05-30 10:38:13)
标签:

杂谈

老僧参禅悟到了什么

——读《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卷十七载有南宋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同样的内容在《指月录·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也有记录。这是一则著名的禅宗语录,如何理解青原惟信的这篇禅悟之道,有人举出了大诗人苏轼的一首诗以为之解: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作为一般性的解读,苏诗自然有其可资启发之处,但禅理是一种深邃的哲理,它是以佛家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为前提,显然不宜这样简单理解。在我看来,青原惟信是把禅悟之道分为了三个阶段,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第一句,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对是对对象性思维的描述。这句讲的是在未参禅时,对世界的看法很直观,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起作用,通过学习知识,概念等等,对世界有了认识,并且确信自己所感知的所思虑的(看法,观点,评判标准等等)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我们依常识而判断,通过思维定势建立三观,所以无法达到开悟之境。因为佛在金刚经中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客观的对象并非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着,所以必须跳出对象性思维回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例如: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师(天龙和削曰:“汝即今在甚么处?(《五灯会元》)当僧斤斤计较于“三界”之时,正是积极运用对象性思维的必然结果。天龙和尚深明其理,于是,他单刀直入反问:“汝即今在甚么处?”言下之意是:三界与成佛之间的二分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三界即佛。与此相应,""字就下得更为不妥。三界即佛,""之有。走出三界与成佛之间的对立,从而也就有了走进真实的生命存在的可能。

第二句,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句讲的是遇到了善知识,参禅后,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变了。这个入处就是:要完全推翻我们先前的所有认知,所有概念,所有我们认为我之所以是我的东西,这是非大丈夫不可为的事!惟信禅师亲见知识开悟后,了知诸法空相,常住空性之中,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认为是空的,无自性的,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   第二阶段,是对元对象性思维的描述。青原惟信在意识到"我思"的危害之后,下决心要放弃"我思",走出"我思",并且自认为自己已经"有个人处"("",这可以称之为百尺竿头)。这样,既然"我思"已经被主动抛开了,当他再一次见到山、见到水时,就因为丧失了把握能力而只得暂且称之为"不是山""不是水"。其实这样还只是走出了“分别识,但放弃“分别识并不意味着连妙悟也要放弃,一味强调无分别,也是一种执着。而青原惟信的失误恰恰是:他只简单地以"不思""我即空"去取代"我思"。“不思”或“我即空”虽然否定了对象性思维,却仍是在不自觉地用对象性思维去否定对象性思维,它是把对象性思维放在对象的位置上去把握、去否定。这样,虽然更实在地贴近了真实的生命存在,但却仍隔了一层。假如说“我思”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不思或“我即空”则是“雾里观花”。此即: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第三句,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惟信禅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得个休歇处是关键。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还是在做功夫,惟信禅师花了几十年的功夫,才破除了所有习性反应,运用圆熟,不再需要用心看住念头了,才有可能得个休歇处,随缘处世了。这就是参悟的第三阶段,否定对象性思维的同时否定“我思”和“不思”、“我即空”,尤其是连“否定”(不思)也加以否定。即所谓非想”“非非想非空”“非非空非我”“非非我。师在镇府斋,四人到桥上坐次,逢三人座主。一人问:“如何是禅河深处,须穷到底?”师擒住,拟抛向桥下。座主近前谏曰:“莫怪触忤上座,且望慈悲。”师曰:“若不是这两个座主,直叫他穷到底”(《五灯会元》)只有“穷到底”,才能参破这难解之谜了。我自如如不动,饭来吃饭,睏来打眠,随心自在!这个 得个休歇处,其实就是非思量,正象两位僧人所吟咏的:理因事有,心逐情生。事境俱忘,千山万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师(沩山灵)问仰山:天寒人寒?仰曰:大家在这里。”(《五灯会元》)“天寒人寒这个问题是不可言说的,否则就会从妙悟跌人分别识,仰山因此答之以大家在这里,一起来承当这一事实,并且参与到世界的里,与之共始终。或者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在之中吧。若问惟信禅师悟到了什么,或许可以这样归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会成为笑话,一切美好的想象都会原形毕露。所以到了狂禅时代就开始呵祖骂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