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蕴皆空与禅的意义——《心经》的文本细参

(2023-10-25 10:59:28)
标签:

杂谈

五蕴皆空与禅的意义

——《心经》的文本细参

《般若波羅蜜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佈,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上面这部《心经》,虽然只有260个字,却可以说是全部佛经的总纲。它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佛法的要义与核心思想,字字珠玑,一句顶一万句。我最早接触《心经》是在读《西游记》的时候,“第十九回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唐僧路遇一位禅师口授此经,当即有悟,知“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但是其实我很长时间都没看懂,因为它太抽象也太深奥了。我的方法是文本细参。不过这所谓“细参”,不是死抠文字,而是对其他禅宗经典进行互参,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就是:空。佛教空观思想要早于禅的思想,印度中观派提出的大乘空宗般若学说,认为整个世界只是虚无、空幻的,即所谓实相非相,那么佛祖、经典等一切可见、可闻的事物均为实相性空。如果一味痴迷求佛求祖,引经据典,就只会丧失自性,最终陷入对实相的迷信。这就是所谓空如来。《心经》提出的“五蘊皆空”其实与印度的般若性空思想一脉相承。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这是佛的世界观。

有了“諸法空相”的思想基础,就有了参禅的思想前提。参禅并非仅指禅定,更为根本的意义是指向是精神自由。相传佛陀在世时,曾经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他们以心印心,两相契合。这是禅的最初传承。“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五灯会元》卷一),这则故事的感人之处正在于他们的灵心一动思绪飞扬,所以我一直认为禅宗的高僧都是“高知”,需要很高的智商与悟性才能成就。按照禅宗的逻辑,既然是“諸法空相”,那么“佛”也应该是“空”的。菩提达磨祖师于梁普通年间来中国,到达广州后武帝派遣使臣请他到金陵宫中,相互问答。《景德传灯录》卷三载,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梁武帝是一个崇信佛教的帝王,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他的杰作,而达磨却认为他并无功德”,原因是他没能“体自空寂”。这段对话里最震撼的是“廓然无圣”,这是彻底的“空”。梁武帝所做的一切,在达磨看来都是属于“颠倒梦想”,是一种迷失和妄想,体相不明,违背自性,也即《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达磨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自性,如果过分执着佛言祖语,就会成为悟道的一种干扰、一种障碍。这也使得禅宗后期开始兴起了呵佛骂祖的风气,其中德山宣鉴法师和临济义玄法师都是禅宗的高僧,他们带头骂佛,大有一种佛祖算个屁的气概。

在佛教空观的深刻影响下,禅修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与超脱。出现了酒肉和尚,临济宗传到日本后,僧人甚至可以娶妻生子。但是中国禅宗最深刻的变化就是诗禅合流,佛性与诗性的会通。其实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次诗意的交流,这个头开了以后,佛界迎来了悟道诗的繁荣,有人统计,禅宗和尚们写的悟道诗总数可与全唐诗媲美,出现了一大批写诗的僧人和习禅的诗人。六祖的示法偈:“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最早的禅诗,此后如某尼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德诚和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明归。惠洪和尚: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这些僧诗即使放在全唐诗里也无法忽略。而耽于禅悦的诗人就更多了,代表人物就首推诗佛王维了。《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心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正是一种禅的超越性态度,寂照静观,禅意空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