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六如与无住生心——苏轼感悟《金刚经》
(2023-10-27 20:11:09)
标签:
杂谈 |
虚空六如与无住生心
——苏轼感悟《金刚经》
广东惠州城西的一座小山丘上,有一座六如亭,系苏轼为其侍妾王朝云所建。东坡被贬岭南,谪居惠州。只有朝云始终陪伴,三十四岁便与世长辞。苏轼写了不少诗怀念这位聪慧的小妾。东坡《悼朝云》诗并引云:“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墓由栖禅寺僧人筑亭覆盖。这“四句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清道光名士林兆龙为撰联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故称“六如”。 朝云之于《金刚经》肯定是与苏轼朝夕濡染的结果,因为苏轼曾手书《金刚经》,在他的诗文中到处都有《金刚经》的思想痕迹。事实上整个有宋一代《金刚经》都广受推崇,与苏轼同时代的王安石就曾经为《金刚经》作注并高度评价,他说:“然旁行之所载,累译之所通,理穷于不可得,性尽于无所住。《金刚般若波罗密》为最上乘者。”自号“东坡居士”的苏轼自然也不遑多让,他于金刚经中的性空和无住思想深有感悟,多所发挥。
《金刚经》把“般若性空”思想表达极为透彻。第六品说“是故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甚至把佛法都否定了:“佛实无众生而灭度者”;“若说佛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根本无自性,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若众生能认识到诸相的假有,性空,就可以见到佛祖了。《金刚经》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前述之“四句偈”。在苏轼的诗词中也多有“梦幻”之语。《六观堂老人草书诗》:“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清露未稀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佛教主张“缘起性空”,但空不是没有,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万事万物的存在,他们是因缘和合而成,无自性,只是如泡影,梦幻,露电一样,瞬间即逝。断除一切梦幻之物,达到无生法忍,真如不动,才是本来面目。《南乡子》中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西江月》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些都表现的是人生虚妄,源于《金刚经》“梦幻”的思想。例如《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再如《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
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
不用长愁挂月村,槟榔生子竹生孙。新巢语燕还窥砚,旧雨来人不到门。
春水芦根看鹤立,夕阳枫叶见鸦翻。此生念念随泡影,莫认家山作本元。
《金刚经》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无所住”。第四分中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第十分中佛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生、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四分中佛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重要的话说了三遍。相传六祖慧能就是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开悟的。苏轼把“无所住”作为自己的理想精神追求。在《清隐堂铭》中说:“已去清隐,而老崇庆。崇庆亦非,何者为正。清者其行,隐者其言。非彼非此,亦非中间。在清隐时,念念不住。今既情忘,本无住处。八万四千,劫火洞然。但随他去,何处不然。” 苏轼在诗歌中对“无所住”思想也多有表达。《庞公》一诗中说:“四十年来同幻事,老去何须别愚智。古人不住亦不灭,我今不作亦不止。寄语悠悠世上人,浪生浪死一埃尘。”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中说:“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昔年本不住,今者亦不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纵观全诗,笔墨淋漓恣肆,蔚为壮观,杂糅佛道思想,力求超越时空局限,以开脱胸襟求得自由无住。“坐觉一念逾新罗。”“觉来俯仰失千劫”。“新罗在海外,一念已逾。”(《传灯录》卷二三),“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庄子·在宥》),哲思驱遣如行云流水,通透而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