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旭日初升——读老子《道德经》
(2023-10-19 14:36:23)
标签:
杂谈 |
中国哲学的旭日初升
——读老子《道德经》
我曾于十二年前撰有一篇论文:《中国美学主干说商兑》(刊于《晋阳学刊》2011年第3期),当时的主要观点是认为道家的地位高于儒家,老子的影响大于孔子,并在梳理三教合流文化脉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妥协论”的基本观点。经过多年的沉吟与研究,我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可以称之为中国最早的乃至唯一的体系完整的哲学巨著,我们以往对它的认知存在明显的低估与误读。《道德经》的思想地位与号称“六经之首”的《周易》可谓伯仲之间,即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本源认知与逻辑表达何其相似!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我认为《道德经》的理论构成可以概括为三大“论”:道论、气论、术论,也就是形上论、本体论、方法论,这是任何一个理论体系必备的逻辑自洽要件,老子都做了非常周严缜密的分析与展开,这样一个哲学高度完全可以俯视古今中外。
首先是道论。凡是中国人都记住了《道德经》开头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一个本原性的命题,“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提出了一个比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天”和“帝”的地位更高的存在,称之为“道”,认为万物都由道而生,道生于天地之先,并且形象地称为“万物之母”, 道作为“万物之母”具备了时间的先在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创始者的道的母性,但是她通过感觉无法捉摸:因为她是“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但是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的生命力是无穷的,无论创造了养育了什么东西,它的本性不增不减,永恒存在。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万物是具体的、变化不定的“有”,而道是超验的、无生灭的“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无”的思想正是一个深刻的本源论思考,它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在大化流行中演进,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
其次是气论。《道德经》有关“气”的论述共有三处:“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第五十五章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的“气论”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本体论。这种对于生命的理解首先是生命的发生,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在混沌初开的时候,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开始了宇宙的运动,“冲气以为和,”正是这个运动的结果。后来出现的太极图可以说是对这个过程的最好的诠释:两条阴阳鱼在高速旋转中奔向并进入对方,这是二气之“和”,也是“易”,“生生不息之谓易”。当然,老子对生命本体论的思考并没有止步于生命的发生,而是在两个方向上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一是生命的过程要有“柔气”,二是生命的境界要有“纯气”。“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剛。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人的身躯在有生之年,肌肤柔软,能屈能伸,舒卷自如;而死亡之躯则会变得僵硬起来;这就涉及到养生的境界:“复归于婴儿”。老子非常看重人的“純然性”,并把能够保持人的纯真本性的人视为理想人格,推崇“赤子”的纯朴状态: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第廿章)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廿八章)
第三是术论。老子很讲道术,但是似乎被人们误解为讲的是“帝王之术”,窃以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读。“帝王之术”也被称为“治道”或治理之道,这与老子所言之术没有半毛钱关系。误解的原因可能是这里有许多阴柔之术,但老子主要强调的是“柔弱胜刚强”和“不争”,它处理的是人际关系而非政治关系,而且正因为“帝王之术”体现了“道术裂”,才导致老子拂袖辞官,骑牛西去。《庄子·天下》说:“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不见天地之纯”是一个“不幸”,人的心术坏了。在《道德经》中,“不争”出现多次。如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十八章“是谓不争之德”,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些都说明,“不争”是一种生存智慧和处世之道,以此达到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