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华都市的孤独旅人——本雅明论波德莱尔

(2023-10-17 18:35:59)
标签:

杂谈

繁华都市的孤独旅人

——本雅明论波德莱尔

瓦尔特·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一部现代社会寓言式的理论著作,它以波德菜尔为切入点和材料,探讨了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以及诗所产生的时代给人带来的精神体验。这本书由三段分别写于不同时间的彼此间既独立又有关联的文章组成:(《巴黎19世纪的都城》1935年,《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1938年,《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1939),该书由后人在本雅明死后编辑而成。在这部现代社会寓言式的书里以波德莱尔为切入点和材料,本雅明想通过溯源探讨19世纪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来揭示现代人内心所经历的精神体验,进而将这种心理理解为现代人之为现代人的根源所在。之所以选择波德莱尔和巴黎,是因为前者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异常敏感,并最早从中获得了题材和观察角度;而巴黎是欧洲大陆的现代化大都市。本雅明通过对人们习惯遗忘的细节和生活的展现,发现了巴黎这座19世纪的都城的发展史。浪荡游民、休闲逛街者、毫斯曼建筑、报刊、大众、人群、拱廊街,所有这个城市被忽略或是被人熟视无睹的,本雅明都能像波德莱尔笔下的捡拾垃圾者那样将其捡拾起来。由此他对波德莱尔的诗做出了全新和独特的概括。

这本书中有一个词的翻译似乎显示了它的复杂性。例如《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的三个小节,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三联版张旭东初译本第一部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 一  波希米亚人   游手好闲者   现代主义;修订本则为:第一部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 一  波希米亚人   游荡者   现代主义;译林版王涌译本:一 波德菜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 1  波希米亚人 2  闲逛者 3  现代主义;江苏版王才勇译本:一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 第一章 浪荡游民 第二章 休闲逛街者 第三章 现代主义。这四个版本版第二小节译成了四个词: 游手好闲者、游荡者、闲逛者、休闲逛街者,四者之间差异巨大,可以断定他们之中必有误读。可知只凭辞典知识很难对诗的含义进行恰当翻译,既然误读必不可免,我们索性跳出他们的思路,回到波德莱尔诗的文本中,从自我感受出发为其命名。于是,我的命名就成为标题中的“繁华都市的孤独旅人”。因为当时的巴黎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或与今天的北上广有的一比。波德莱尔到此一游绝不仅仅是为了“ 游手好闲”或“休闲逛街”,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是不可想象的。作为诗人的波德莱尔要比一般人更敏感,他要感知资本主义文明的繁荣景象和它背后的“波希米亚”因素,而“波希米亚”在西方文化辞典中并不是一个健康力量,有时与我们的“黑道”差不多。和我们的北上广一样,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大街上感触最深的是孤独与落寞。一切都是匆匆而过,一切都是郁郁而终,这从他的两本诗集的名字可见一斑:《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尽管波德莱尔生活在巴黎这样一个看似活力无限、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城市,他却是一个与其所处时代格格不入的人物。他却经常四处游荡,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发达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看起来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人们的地位却从一开始的绝对主导渐渐变得被动。本雅明似乎是想要以波德莱尔为例来表现在西方现代化进程全面开展和鼎盛发展的时期,现代人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种种体验。本雅明提出所谓的惊颤体验:个体在街道中漫步时,会遭遇互不相识而簇拥着匆匆向前的人流,为了能在这样的人流中向前行走,个体就必须对行走中很快出现而又很快消失的各种意料不到的现象作出快速反应。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川流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子,或者说是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子以继续向前行走。生活就仿佛是一辆行驶在路上的车,我们根本无法预知什么会迎面而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睁大眼睛,随时准备加速、转弯或熄火。人类在一次又一次遭遇新的东西同时不断对此作出快速反应甚至能够给人类带来某种存在感和快感。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明白自己与人群的不同,因此他们需要弄明白怎样才能在巨大的人群中既被人群簇拥,不失落,又要在人群中寻求属于自己的空间,人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存能力。波德莱尔说:从文学家到职业密谋家,都能在拾垃圾者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处在一种反抗社会的躁动中,并或多或少的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在适当的时候,拾垃圾者与那些动摇这个社会根基的人民会有同感。拾垃圾者正在他的梦中不是孤独的,他有许多同志相伴,他们同样浑身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同样尸冷战场。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自出版后饱受诟病,虽然它狠狠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令其发出新的震颤,还是遭到了普遍的猛烈抨击,《恶之花》是伊甸园中的一枚禁果,只有勇敢而正直的人才能够摘食,并且消化。但这却给当时的波德莱尔平添了无尽的烦恼,让他的孤独无时不在。在一首《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十四行诗中,他同样表达了在人群中对爱的惊颤体验,本雅明突出强调了波德莱尔在人群中的孤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