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昌林文集——自序

标签:
蔡昌林文集自序历史美术 |
分类: 寻源斋笔记 |

自序
这本文集以“寻源觅真”取名,盖因在我的工作室门内上面,挂着一块由贾平凹先生题字、魏庚虎先生木刻的牌匾“寻源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尽管挪了几次办公室,这块牌匾一直伴随着我。前十多年是挂在门的外面上方,不仅自己看,也让别人看,而这十多年则是挂在门里面,主要是让自己看。我还收藏着一幅刘文西老师为我画展所题的 “寻源觅真”条幅,“觅真”是对“寻源”的延展,是提示我做学问的态度,他们天天鞭策我、激励我走一条自己的认定的学术道路,提醒我这条路还很漫长。看见它,我不敢懈怠。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与共和国几乎是同步的,经历的苦难、狂热、迷茫与成熟构成的人生轨迹和国家的大势息息相关。从小学三年级起就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我的喜怒哀乐和经历的酸甜苦辣,但此前保存了十多年的好几本日记,却在1977年由我自己亲手烧掉。这是我此生做过的最后悔的一件事。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胳膊上一直就戴着三道杠子,做过少先队大队委员、大队长、班排长、校革委会委员、团总支书记等等总之一直是学生“头”的脚色。然而,当我几经曲折,间断在学校读了17年书,走到社会上之后,愈来愈发现自己不是当官的料,不是经商的料,因为每每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头痛,一遇到利益的争夺,就狠不下心,就缺了心眼。所以当回到自己可掌控的专业领域,从事画画或写作时,虽然也有苦恼和熬煎,但过去后就感到无比的轻松快乐。因此,我庆幸自己有一个让人舒心的专业,庆幸自己工作在一个能和古人对接穿越的这样一个单位,更庆幸有一个个能宽容自己缺点的老师、亲人、同事和朋友。正是这个环境,使我能够潜心于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和文物研究,能够积累一批可供挑选的作品来编撰这个文集。
文集包含文论篇、唐凌烟阁功臣传记篇、文物彩墨篇和随笔、散文篇四个部分。文论篇收录过去发表的论文和一些期刊的约稿,以文物研究为主,包含和我前期工作有关的装潢设计研究;唐凌烟阁功臣传记篇是将已出版的为陕西历史文化丛书所著《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书稿重新配图收入;文物彩墨篇是在此前展出过的《周秦汉唐梦——蔡昌林画展》中选取了部分作品;随笔散文篇则包含对母亲、童年、故乡和求学心路历程的追忆,两岸交流的随笔,还有记录与文博界、艺术界老师、前辈、同学交往的感受以及文物发掘现场的考察记录等等。期冀以个人学术轨迹来折射时代印记,无愧于“博物馆专家文库”的学术价值。
这是我以敬畏的心情交出的一份答卷,当您阅读了全部文稿,就等于看到了我的心扉,期待着与您心与心的交流。
铜镜陈列的艺术尝试
唐墓壁画中的动物
唐李贤墓壁画仪卫图的模拟修复
出土文物与民间艺术的融合思考
包装装潢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创新
何正璜——20世纪中国文博界伟大的女性
王子云——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
周礼之乡说“德”“和”
皇家的高仿
凝固在地下的李唐历史
大唐遗宝后面的神秘话题
写在前面的话——贾平凹
凌烟阁功臣图的考证与复原
长孙无忌
李孝恭
杜如晦
魏徴
房玄龄
高士廉
尉迟敬德
李靖
萧瑀
段志玄
刘弘基
屈突通
殷开山
公柴绍
长孙顺德
张亮
侯君集
张公谨
程知节
虞世南
刘政会
唐俭
李勣
秦叔宝
文物彩墨篇
痴人说梦
史前猜想
商周印象
秦风濡染
汉魏透视
唐韵追梦
随笔、散文篇
童年·血脉·亲情(五则)
从蔡家坡到兴国寺(九则)
并不如烟的往事(三则)
对台交流日记五则
宝岛台湾凤凰花(七则)
在台亲历9、21(三则)
文物发掘现场探幽记(四则)
天飞花雨说佛缘
不能忘却的纪念(四则)
仰慕与敬重(与张锦秋、贾平凹等大家的交往记录八则)
展览纪事一组(五则)
从蓝田人的年代引出的思考
民俗记忆3则
寻访莫言故乡的民间艺术(二则)
附:有关题词、来信和评论辑录
杨晓阳为蔡昌林画展题词
霍松林为蔡昌林画展题词
刘文西为蔡昌林画展题词
肖云儒:蔡昌林的画文与手稿
赵步唐教授给蔡昌林的信
贾平凹:观蔡昌林赴台展览作品
石兴邦先生在《周秦汉唐梦——蔡昌林画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程征教授为蔡昌林画展写的前言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研究员的信
孙宜生教授在《周秦汉唐梦——蔡昌林画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徐岳先生的来信
文化部艺术司美术处长安远远的函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