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玉圣
杨玉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82
  • 关注人气:5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木珠诉河北人民出版社、李世洞《民事起诉状》

(2012-02-10 02:12:27)
标签:

杂谈

龙年木珠又一案(“沈木珠夫妇诉门事件”第十一份《民事起诉状》):沈木珠诉河北人民出版社、李世洞名誉权纠纷案
时间:2012年2月8日 作者: 来源: 学术批评网

 

杨玉圣按: 
      今天上午九点,快递公司送来河北人民出版社转寄的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研究员张仲春(假冒“法学教授”)之名妻、该研究所教授沈木珠诉河北人民出版社、李世洞教授所谓侵害其“名誉权”的《民事起诉状》。河北人民出版社之所以当被告,是因为2011年出版了李世洞教授的《拾贝栽刺集》;李教授之所以(自2007年11月以来)第九次当这对“讼棍夫妇”的被告,是因为他在收入该书的《张仲春、沈木珠教授夫妇抄袭是“假案”吗?》。 
      这里发布的是沈木珠的《民事起诉状》。 
      关于该《民事起诉状》的瑕疵,容稍后专文评论。 
      2012年2月8日 12:50 
       


                                                    民事起诉状 

原告:沈木珠,女,汉族,1955年生,南京财经大学法学教授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25号信箱  
电话:13584065967,025-84028365  

被告一:河北人民出版社 
法定代表人:马千海,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地址:河北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330号 
电话:0311-87797246 

被告二:李世洞,男,1935年生,《拾贝栽刺集》作者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南三区4栋2门202号   
电话:027-68766239(住宅)   

                                              诉讼请求 
   
      1.判令两被告在《法制日报》《南京日报》上就其出版的《拾贝栽刺集》中批评原告注释(脚注)及作品片段抄袭等失实内容,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本案全部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2011年3月被告二著《拾贝栽刺集》一书后由被告一出版,在该书中被告二批评原告所写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其他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之比较》(《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卷)一文的注释存在抄袭他人译著,窃取译者劳动的现象,并列举了注释【20】【22】【24】【25】【29】作为“抄袭和伪注的证据”进行批评,甚至退了称原告的“一些注释的引文抄自赵维田、李小年、陈安等学者编著、翻译的作品。这些著者、编者、译者大概都不是沈、张共同课题组的自己人,不能归类为自己抄自己从而免去抄袭的嫌疑吧?”在符合国家规范的注释与剽窃他人成果的抄袭之间划了等号,混淆视听,欺骗读者。
      被告二捏造原告“抄袭和伪注的证据”的注释如下:
      (1)该书第434页第3-5段捏造原告《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其他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之比较》(《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卷)“第52页第7段第1-2行”注释【20】属于“有严重抄袭、伪注”者。实际上,原告注释【20】为“赵维田:《论GATT/WTO解决争端机制》,《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72页。李小年编著:《WTO法律规制与争端解决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标注准确,文献无误,引文内容与他人译著没有任何关联。
     (2)该书第435页第1-2段捏造原告上述论文“第53页第1段第8行-10行注释【22】属于“有严重抄袭、伪注”者。事实上,原告上述引文的注释【22】为“赵维田:《论GATT/WTO解决争端机制》,《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74页。”标注明确,文献无误,引文内容与他人译著没有任何关联。      
     (3)该书第435页第3-4段捏造原告上述论文“第54页第3段第2-4行”注释【24】属于“有严重抄袭、伪注”者。事实上,原告上述引文的注释【24】为“See Pierre Pascatore, The GATT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ts Situation and Its Prospects”,1993,No.27,Jornal of the World Trade,p19;转引自李小年编著:《WTO法律规制与争端解决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145页。”引注的外文资料准确,转注译者文献规范,没有抄袭他人译著,窃取译者劳动的现象。  
     (4)该书第436页第2-3段捏造原告上述论文“第54页第4段第3-5行”注释【25】属于“有严重抄袭、伪注”者。事实上,原告上述引文的注释【25】为“Andrees F. Lowenfield, Remedies along With Rights: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the GAT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88,p482,;转引自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页。”引注的外文资料准确,转注译者文献规范,同样没有抄袭他人译著,窃取译者劳动的现象。  
      (5)该书第436页第4段、第5段第1行至第437页第1-2行凭空捏造原告上述论文第“第54页倒1段第1-2行”注释【29】属于“严重抄袭、伪注”。事实上,原告上述引文的注释【29】为“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379页”,标注准确,文献无误,与抄袭、伪注没有任何关联。  
      综上,原告文中的5个注释,均是原告对他人成果的规范引用并作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注释。
      此外,在该书第429-433页中被告二采取改变作品片段形态、拼凑雷同文字的方式,捏造原告所写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其他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之比较》(《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卷)第58页第4段—第59页第3段抄袭自刘士平的《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准司法性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4期)第138页第2-3段、第139页第1-2段的片段。原告认为,原告作品片段与刘文作品片段及其他在先发表作品片段的零碎的无一独立成句的雷同文字,均是WTO专业语言的唯一表达,不构成对他人作品的抄袭。 
      被告二以学术批评为名,指鹿为马、移花接木地指控原告抄袭他人译著、窃取译者劳动,大量采用省略号、虚构雷同文字指控原告抄袭等均属诽谤,并贬毁原告名誉,侮辱原告人格,使原告学术形象遭受损害,社会评价降低。因此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八条规定,被告二批评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原告名誉受到损害,应认定被告二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被告一作为出版社也因没有尽到出版者所应尽的合理注意义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的规定,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综上,原告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向贵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如诉请。   

    此致   
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沈木珠(签名)   
                                                          二O一二年一月十一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12年2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