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玉圣:张仲春(乔生)的事迹

(2011-05-08 17:20:06)
标签:

杂谈

杨玉圣: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网站对张仲春(乔生)事迹的报道
时间:2011年5月7日 作者:杨玉圣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张仲春 乔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官方网站发表的《特区领导干部的楷模——记深圳市纪委原副书记廖成林同志》[2005-05-25](http://www.mos.gov.cn/Template/article/display0.jsp?mid=20050508012850),对深圳大学党委宣传部前部长、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沈木珠教授的丈夫以及沈木珠张仲春诉杨玉圣名誉权纠纷案、沈木珠张仲春诉李世洞和杨玉圣名誉权纠纷案、张仲春诉杨玉圣名誉权纠纷案、张仲春诉李世洞和杨玉圣名誉权纠纷案等恶意诉讼系列案的原告张仲春(乔生)先生的事迹,曾有所报道:
      廖成林同志1992年10月任深圳市纪委副书记至今……树立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他敢于碰硬坚持原则。在处理深圳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部长张仲春、市公安局原组宣处处长姜守忠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时,当时,张等人为了逃避惩处,一方面找人说情,另一方面还利用自己的关系在一些小报上造谣生事,诬告信甚至寄到了市委领导手中。廖成林同志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在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涉及6名党员干部的重大案件。 

最早提到张仲春教授上述事迹的是兰诗先生的《2006年沈木珠教授论文重复发表举例——兼及沈木珠院长夫君张仲春被查处的有关信息 
》(学术批评网2007年11月18日)。该文第二部分“关于沈木珠院长夫君张仲春被查处的文章”写道:
     1、特区领导干部的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网站)http://www.mos.gov.cn/Template/article/display0.jsp?mid=20050508012850等:“在处理深圳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部长张仲春、市公安局原组宣处处长姜守忠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时,当时,张等人为了逃避惩处,一方面找人说情,另一方面还利用自己的关系在一些小报上造谣生事,诬告信甚至寄到了市委领导手中。廖成林同志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在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涉及6名党员干部的重大案件。” 
    2、廖成林:用清廉守望信念http://www.qinfeng.gov.cn/admin/pub_newsshow.asp?id=1004317&chid=100026:“办案,仅靠工作认真远远不够,有时还需要挺身而出的胆量。一提起廖成林的“强硬”,福田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辉就想起1993年查办深圳大学张某、市公安局姜某等人严重违纪违法一案。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之战,这案子至今让张辉记忆犹新。张辉说,张某等人以单位名义出书并通过关系硬性推销,涉嫌贪污、贿赂。由于其家属(沈木珠,笔者注)反侦查能力非常强,通过关系在报纸发表文章,甚至诬告办案人员。诬告信寄到了上级领导手中。一时间,专案调查组工作面临重重阻力,调查人员反被调查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 

面对这些如山的铁证,张仲春(乔生)教授在提交给法庭的证据和庭审期间缺称:说他被深圳大学开除公职是侮辱诽谤污蔑他,是对他名誉权的侵犯,故主张“名誉及精神损害赔偿N万元”等等。

那么,问题就来了:
张仲春(乔生)教授当初是否是上述“严重违纪违法案”的当事人?
张仲春(乔生)教授为什么放着党委宣传部部长的高官不当而到了当时还叫南京经济学院的学报做了普通的编辑?
张仲春(乔生)教授是否在深圳大学受过党纪政纪处分?
张仲春(乔生)教授能否向法庭提交证明其不是被开除的证据?
上述报道中提到的“在一些小报上造谣生事,诬告信甚至寄到了市委领导手中”,是否属实?

联系到最近几年张仲春(乔生)教授一再假冒他人名义寄举报信、发公开信、发帖子造谣生事,我的初步判断是:上述报道应该是客观、真实的。要不然的话,擅长打名誉权诉讼的张仲春(乔生)教授能不把监察部及其网站告上著名的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吗?

在此,要感谢互联网。关于这一点,吴量福博士在《网络与学术腐败》(学术批评网2008年8月20日)业已做了非常到位的评论:
      最近闹得扬扬沸沸的南京的沈木珠、张仲春教授夫妇的案子,结果之一就是沈的院长的职位被拿掉了。那家大学的领导的还算是在其位也某其政。假设,沈、张两位老师没有将反学术腐败的人告上法庭,而且也无人在网上一篇接一篇的追踪介绍此案的发展,至今可能还在当法学院的领导呢。 
      最有意思的是,当事人张老师,原来也犯过错误,还被开除了公职。此事本该早就销声匿迹。无奈,不知哪位好事者在网上搜索,从一篇表扬深圳一位干部的文章中将张老师的“历史污点”翻出来。最近,更有好事者,将沈老师的真正学历也弄出来晒了一晒。面对这种情况,即便领导再爱惜人才、再与当事人有什么关系,也要三思。可见互联网的功效!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1年5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