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高建荣:访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杨玉圣
(2011-05-08 17:15:27)
标签:
杂谈 |
张弘、高建荣:学术批评是学者的职责——访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杨玉圣
时间:2011年4月20日 作者:张弘、高建荣 来源:新京报
关键词:
今年,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主持的学术批评网已经创办了10周年。10年来,学术批评网介入了一系列学界事件,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声誉。前不久,学术批评网10周年生日庆典在北京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杨玉圣。
学术批评不是儿戏
新京报:你个人是怎么对学术批评感兴趣的?
杨玉圣:1991年,我发了一篇批评抄袭问题的文章。那是我批评抄袭剽窃的第一篇文章。我批评的这位作者拿着这本书来找我写书评,无非是写一些正面的赞扬的话。我在写书评过程中,发现他的书大面积的抄袭,当然不能容忍。这篇文章正式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主办的《世界历史》,发表前后有不小的风波,一些人不同意发表。抄袭者反复找人给我施加压力,但对不起,批评文章必须发表。
新京报:你怎么会有时间管理一个网站?
杨玉圣:中国虽然有两千多种人文社科期刊,但缺少学术批评的平台。2001年,正好当时办网站算是个潮流,代价不大。我从1998年在美国访学时使用网络,但这么多年来不上网聊天、不玩游戏、也不专门写博客,我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维护学术批评网。这是我之所以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之外还能办网站的原因。
新京报:一个网站的创办者,是不是和人们固定印象中的一个大学教授的形象不太一样?
杨玉圣:在一般人看来,这个总得有点另类吧。不过,大学教授也不总是一个模式出来的。除了教学科研,有的下棋打牌游泳,有的旅游休闲办班创收。我办学术批评网,算是我的业余爱好。
新京报:2004年有人要买你的网站?为什么不卖?
杨玉圣:是政府部门下属的某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我认为作为批评网站首要的就是中立,而且,在这里我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就像没人卖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不会卖掉学术批评网。要是真卖了,我可能会哭一场。
我是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
新京报:从你开办网站到现在,你觉得学术界的环境有什么变化?
杨玉圣:我觉得是有所改善,这得看总的整体趋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没人提学术规范,1991年起陈平原教授等办《学人》,倡导学术史研究;1999年起《历史研究》等举起学术规范这样的旗帜。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学术道德的若干意见》。现在,学术规范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没有这些批评,没有这些重大案例,学术规范也无从谈起。现在很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倡导学术规范。学界中人对抄袭这件事情都是有所忌惮的,最起码不敢公然抄袭。
新京报:在你看来,现在肃清学术不端的力度够吗?
杨玉圣:不够。我们其实缺乏学术批评、学科评论的传统。“好人主义”当道,连门前雪也不扫了,都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不是批评与自我批评。高校科研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有35万人之多,但真正用本名或笔名写过学术批评文章的不超过100人,完全不成比例。
新京报:张思之先生曾说,要“扯掉保护学阀抄袭的破伞”,你怎么看?
杨玉圣:学阀就是指的在学界掌握着大量的学术资源、行政资源或者公权力资源的人,这种人是“老虎屁股摸不得”。高校不是一个知识共同体,不是学术共同体,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正因为学阀的存在,为学术不端培植了土壤,由学阀保护着的学术不端,很难得到应有的处置。
新京报:在你看来,学术批评网的影响力从何而来?
杨玉圣:确实,学术批评网没有权力背景,没有经济背景,完全是我个人办起来的一个网站。学界的朋友们之所以对学术批评网有认同,我觉得就是因为它“摆事实,讲道理”的特点,即把事实摆够,把道理讲透。还有“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这一旨趣,凡是搞学术的都是认同的。一个人或者一个网站、一个媒体,让人信任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新京报:出力不讨好的学术批评网一办十年,您怎么评价自己?
杨玉圣:我觉得我是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
■
十年打假,一路风尘
10周年的生日庆典上,杨玉圣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他一再强调,对于李世洞、陈平原、黄安年等多位学者对学术批评网的肯定受之有愧。在表达谢意的同时,他也明确表示,个人的力量很有限。
采写/本报记者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后一篇:杨玉圣:风雨往津 丽日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