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弘泽:一个法学界晚辈对沈木珠教授的进言

(2011-05-08 08:24:39)
标签:

杂谈

傅弘泽:与其“以泪洗面”,不如“知错能改”——一个法学界晚辈对沈木珠教授的进言
时间:2011年4月27日 作者:傅弘泽(中国政法大学学生)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沈木珠张仲春诉杨玉圣名誉权纠纷系列案


2011年4月21日,星期四,笔者往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旁听了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前院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荣誉获得者、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沈木珠教授及其丈夫、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张仲春夫妇分别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杨玉圣教授名誉权纠纷案庭审。在为期一天的法庭庭审过程中,沈、张教授夫妇一直情绪激动,温文尔雅的沈教授甚至起身高声大骂杨玉圣教授“最无耻”,令我这个法学界晚辈感到非常讶异:原来人们心中的风度翩翩学者、谦谦君子,也有控制不住情绪、情不自禁失态的时候。

这场至今已纠缠了长达五年名誉权纠纷系列诉讼官司,从2007年底沈、张教授夫妇最初起诉、然后撤诉、沈、张教授夫妇再分开起诉、又再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原本简单纯粹的学术批评为何会发展至今日引起学界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案例?为何五年过去了仍未有个了结?也许,这与当事人即原告缺乏知错能改的平和心态不无关系。

大家都明白,不论学问有多大、头衔有多多、著作有多少、名气有多响,放在生活中,都是凡夫俗子,都难以也不可能一丁点儿偏路都没走过。只要肯认错肯改正,无论是学界同行还是同事,都会给他或她一颗宽容的心,随着时间流逝,哪怕有错误,也会被人们逐渐淡忘,再次得到重返正途的机会。学者也不是圣人,即使犯一些错误,也是难免的,甚至是正常的,只要诚恳承认,虚心接受批评,及时改正,并不会影响同仁对其学术成果、学术成就的学术评价,也不会阻碍他或她以后继续在学术殿堂勇攀高峰。

笔者甚至认为,只要勇于承认错误,人们反而会从心底佩服这样的人,认可他或她的学术道德品质,会愿意再给他或她一次在学界再度崛起、受到公平评价的机会。可是,如果因为惧怕别人的负面或者否定性的学术评价,或者由于别的原因,拒不认错,回避事实,甚至揪着指出错误的人,骂他“造谣诽谤”,不肯悔改,“无理搅三分”,反而会让人觉得“孺师不可教也”。毕竟,犯错是小,不肯认错乃大。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否认错误、反击指出错误的人,甚至搞不清对象乱开炮,哪里还有时间重新面对自己?哪里还有精力继续提升自己的学术业绩呢?

知错不改,还有更可怕的后果。一般而言,犯错的人,为了掩饰错误,往往会撒更大的谎,或者做更大的错事,以“弥补”其过失。比如,沈木珠教授夫妇为了饰掩自我克隆、重复发表的事实,五年间反复起诉,起诉后又撤诉,再把相同案由的案件又分开起诉,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恶意诉讼”(杨玉圣教授语)的目的。在这个反复诉讼的过程中,沈木珠教授夫妇不得不反复奔波于天津与南京之间,甚至牺牲学术研究何个人休闲的宝贵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这场马拉松式的系列诉讼之中。设想他们若早在被批评时勇于认错,并努力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或许今日早就该将投入到系列诉讼的精力转投在工作、甚至是生活和娱乐上,能得到更大的快乐和幸福罢?正如杨玉圣教授的代理人、北京市天坛律师事务所宋绍富律师在庭上所言,这很可能反映了沈木珠教授夫妇在为人处世和性格上的缺陷,真是可怜。

纵观当今学界和社会,如此“聪明”而大智慧的人,并不少见。也正是这种自以为是、自以为能掩盖错误而“勇往直前”犯大错的心态和处世态度,让很多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不撞南墙不回头”。时下人们热议的药家鑫案,便是典型例子:若他撞人后能够在内心上首先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救助可怜的被害人,而不是试图掩盖,再补八刀,或许事情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正是他欠缺完整的人格,没有面对错误时的正面心态,才让他从“交通肇事罪”上升到“故意杀人罪”。

其实,沈木珠教授夫妇要脱离他们所谓“以泪洗面”、寝食难安、“大病没有小病不断”、“无心学术,成果量下降”的日子,并不难。早一点认错,早一点解脱,用“知错能改”代替“恼羞成怒”,不要再纠缠于别人的指责是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和他们所犯错误相吻合,不再要纠缠于杨玉圣教授和学术批评网对金许成、史豪鼓的批评文章有无实质审查的义务,不要再纠缠于杨玉圣教授到底有没有骂沈木珠为“沈母猪”,沈木珠教授大概就不再纠结或者非要“把诉讼进行到底”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中国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看似简单的这八个字却总是有许多人做不到。断层的社会造就了扭曲的人格,许多人在面对错误时总想去掩盖去隐瞒,甚至对善意的批评反咬一口,纠缠不休。面对这样的人,也许只能哀叹他或她的不争气,只能道一声可气、可怜。

沈木珠教授在法庭上强调她这些年“以泪洗面”、难熬的日子,听后让人同情,也让人不解。与其“以泪洗面”,不如“知错能改”,这就是我这个法学界晚辈对沈木珠教授的进言。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1年4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