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和:对学术集刊共同体的期盼
(2011-03-11 23:22:05)
标签:
文化 |
余永和:对学术集刊共同体的期盼[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征文(之四十五)]
时间:2011年3月6日 作者:余永和(南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学术集刊即“中国内地编辑和出版、以书代刊式、连续性的学术出版物”,据杨玉圣教授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学术集刊就多达四五百种。[1]目前的数量肯定已经大为攀升,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中。学术集刊的异军突起,堪称中国学术界与出版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之一,已经引起多方关注。[2]与学术集刊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关于学术集刊共同体的讨论却颇为寂寥,笔者自然无力置喙,只想表达几许期盼,希望能对学术集刊的发展有所助益,同时祝贺较早关注学术集刊现象的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
一是建立定期沟通平台。目前的学术集刊,大多是由某一教学科研机构主办,交著名出版社以图书形式出版。学科不一,旨趣有异,要求不同,形式多样,固然有助于学术集刊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但也容易造成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局面。学术集刊界可否考虑建立相对固定的沟通平台,定期召开交流会议,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出席者不仅包括学术集刊的主办方与出版社,还要囊括一定数量的作者与读者,但要尽量祛除行政力量的干预,尤其要避免当下一些学术会议按官帽排位的不正之风。学术集刊界通过务实的交流会议,力争确立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包括审稿、编辑、出版与发行等方面的制度,时机成熟时还可以考虑建立集刊准入甚至淘汰机制。
二是开设学术集刊网站。学术集刊采取以书代刊的形式实属无奈之举,因为要取得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所核发的统一刊号(既ISSN号)可谓难乎其难。而采用图书书号(即ISBN号)的方式出版,灵活规避了刊号的障碍,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学术集刊无法通过邮局征订的方式进行发行,只有通过图书发行渠道对外销售与传播,这就极大限制了其成果的社会化。尤其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的成果还可以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全文查询,而学术集刊的成果目前只能在纸质媒体上阅读。因此,顺应数字化的潮流,建立学术集刊数据库可谓当务之急。这除了可以便利读者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目前的电子检测软件,大多以数据库里的论文为基础,学术集刊的成果没有收入相应数据库,使得一些抄袭剽窃行为游离于电子检测的法眼之外。如果说建立全文数据库目前条件尚不成熟的话,可以考虑先建立公益性开放性的学术集刊网,每种学术集刊按学科门类或集刊首字母顺序在上面建立链接,内容至少包括集刊简介、征稿要求、各期目录与作者,如果能加上内容摘要就更好了,当然,出版方乐意的话,也可以刊发部分代表性论文的全文。其实目前很多学术集刊的主办方都有自己的网站,因此,起步阶段的学术集刊网,主要建立好链接,对各学术集刊采取开放式加入的方法,各链接后的内容由各集刊主办方自行负责。当然,学术集刊网还可发布一些圈内的最新信息,打造成集刊界交流互动的平台,既可以使读者按图索骥,也提升了学术集刊的整体影响力。
三是探索有效评价体系。学术集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很多地方还不能算科研成果,这已经引发一些学人的不满。解决这一问题自然有待于有关行政部门管理方式的跟进,但建立学术集刊的评价机制也刻不容缓。就学术期刊而言,目前国内主要有七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言,以前很多地方都认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近年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则被许多地方奉若神明。不管评价的具体指标与统计方法如何不同,这七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由某一机构单独对所有期刊进行评价,在当下国内学术生态下,自然难以彻底排除非学术成分的渗入。学术集刊出现之初并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其影响力主要依凭学界的口碑。近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将学术集刊纳入了评价体系。平心而论,学术集刊一旦入选CSSCI,至少短期内受益不菲,如可以获取优质稿源及得到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但凡事有利有弊,尤其在目前CSSCI已经遭致诸多非议的情形下,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CSSCI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于上空,学术集刊与学术期刊趋同化也就为期不远了。学术期刊中已然出现的诸如人情稿、版面费、行政干预等乱象可能长驱直入学术集刊的净土。而学术集刊一旦丧失了其鲜明个性与独特定位,加之先天不足(毕竟缺乏正规刊号),自然难与学术期刊比肩而立。因此,作为新生事物,学术集刊界要尽量避免重蹈学术期刊的覆辙,充分吸纳编者、出版者、作者与读者等多方意见,群策群力,在学术共同体中摸索出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术集刊的健康发展。
[1]杨玉圣:《中国学术集刊名录初编》,《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第1期。
[2]杨玉圣:《值得关注的学术集刊现象》,《云梦学刊》2004年第4期。
(感谢余永和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1年3月6日